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镌刻在边疆大地上的青春丰碑——追忆模范共青团员孙贵娟
文/戴恭义
(根据朱国柱的《往事如烟》一书中的《孙桂娟》改编)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青年,她用短暂而灿烂的生命,诠释了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成为无数人心目中不朽的丰碑。她,就是模范共青团员孙贵娟。
一、投身边疆,初心如磐
1947年5月,孙贵娟出生于上海市徐汇区。1964年6月,年仅17岁的她,怀揣着对祖国建设的热忱,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离开繁华的都市,奔赴新疆石河子总场一分场,投身于边疆建设的热潮之中。
初到边疆,面对艰苦的环境和陌生的工作,孙贵娟没有丝毫退缩。作为青年队的一名普通农工,她热情谦虚、勤学好问,很快掌握了多种劳动技能。尽管因近视导致手头活儿干得较慢,但她从不抱怨,总是加班加点完成任务,甚至忍着手上血泡的疼痛坚持工作。她的坚韧和执着,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同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也坚定了她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二、养猪岗位,精益求精
1965年春,孙贵娟被调至养猪岗位担任饲养员。养猪工作又脏又累,气味难闻,但孙贵娟毫无怨言。她挑食挑水、打扫圈舍,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为了提高养殖水平,她自掏腰包购买架子车和牛奶,悉心照料生病的小猪;同时,她还积极钻研技术,总结经验,使所养的猪只个个膘肥体壮。
辛勤的付出终有回报,这一年,她被评为“五好”工人,并有幸作为上海支边青年代表,受到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那一刻,她深知,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无数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青年的鼓励。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在这片土地上,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三、服务群众,大爱无疆
1966年3月,孙贵娟调入一分场一连种菜班工作。除了出色完成本职任务外,她还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为连队及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职工老鹿家失火时,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一个月三分之一的工资予以援助;她省下自己的白面馍票送给病号,自己却吃粗粮;当班里一名女工生病时,她将父母寄来的新被子借给对方盖了整整半年。无论是积肥植树还是打扫卫生,她都主动参与,默默奉献。
1967年3月20日,木工房失火。孙贵娟听到消息后,奋不顾身地冲向火场。浓烟滚滚,烈火熊熊,她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扑灭大火,保护国家和群众的财产。即使摔倒丢失眼镜,她也毫不退缩,依然坚守在灭火一线,直到大火被扑灭。她的勇敢和无畏,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受感动。
四、英勇献身,精神永存
1967年7月23日下午,风沙肆虐。孙贵娟像往常一样,在夏收期间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送水。然而,就在她返回的途中,不幸发生了。她滑落倒地,被疾驰的机车轧过。尽管大家全力抢救,但她还是因伤势过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年仅20岁。
她的离去,让整个连队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同年9月3日,中共石河子总场委员会与石河子总场临时文化革命委员会联合作出决定,号召全体职工向孙贵娟学习。共青团石河子总场委员会追认她为模范共青团员。
孙贵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她热爱的土地上。她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无私奉献,勇于担当。
五、结语:传承力量,砥砺前行
孙贵娟的一生虽短,却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崇高理想。今天,我们缅怀孙贵娟,不仅是为了铭记她的贡献,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她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以孙贵娟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在她的精神指引下,砥砺前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牟文美
编 审:周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