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从山中来
——记书法家装裱艺术家刘凤臣
太行山有一道余脉叫做鼓山,山上有一处高耸的石台叫做落凤台。传说曾有一只美丽的凤凰在此栖息。
鼓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山旮旯里,有一个小山村叫做刘岗西。我与这个村子还颇有些渊源。在我初入职场,曾有幸在这里当过几年小学老师,所以直到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一直把它当做第二故乡。究其原因,一是这里淳朴厚道坚韧善良的民情民风,为我的人生“三观”打下了亮丽的底色。二是在这里我结识了几个很好的朋友,几十年后依然多有交道,其中就有一只“凤”,一只后来“飞”出山村栖息赵都享誉大江南北的书法家、装裱家刘凤臣老兄。
1、
凤臣老兄的老宅和村里的小学校一路之隔,学校在路北,他家在路南。他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村里论辈分他属于“凤”字辈,家里兄弟五个他排行老四,早年丧母,家境贫寒,十八岁以前从未离开过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村,犹如山上一株扎根于这片贫瘠干旱之地随风摇曳的小草,倔强而努力地吸吮着太行山脉的雨露精华。
村里的旮旮旯旯、山里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那时的他不知天高地厚,心也很“花”,写字画画吹拉弹唱,当然还有犁刨耩种各种农活、石匠瓦工等谋生技能也在其中,啥都想学,但啥也没有学成。家里没有一张像样的桌子,他就点上煤油灯趴在灶台上写;没有本,就找来废纸烟盒代替;更多的时候用木棍甚至手指头在地上写写画画。在那个物质与精神生活严重匮乏的年代,练习写字成为他最大的精神寄托和抵御饥饿寒冷最有力的武器。每当看着村里那些在矿上上班的人,衣帽整齐的骑着自行车招摇而过的时候,独属于少年的那种年少轻狂,在凤臣老兄身上丝毫未减且日益强烈,强烈地希望自己也能“凭自己的本事”,走出小山沟当个“市民”!这就是他年少时最初也是最高的理想。
1976年夏秋之交,凤臣老兄高中毕业。小小年纪他就清楚的意识到,只有走出闭塞的山村,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于是他怀揣着自己的书法启蒙老师、乡贤刘登云先生的举荐信,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到四十里开外的千年瓷都——彭城,投靠时任邯郸市陶瓷子弟学校教务主任的刘登田,谋求一个代课教师之职,最终他如愿以尝。就是这现在连一只烧鸡也买不了的“月薪”,维持了他五年的生计,也使他在文化知识上“教学相长”,艺术上也吸吮到了新鲜的气息,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在陶校当班主任,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既要完成两个班语文课的本职工作,业余时间还要复习文化课备战考学。因是代课教师,总是低人一等,偶尔也遭一些人的白眼!农村是不愿意回了,但又转不成国办教师,精神上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和强烈的自卑。初涉人间的甘苦冷暖,也成为了他一生自加压力发愤图强永不放弃的宝贵财富。
直到现在,他依然很感谢在工作和生活上给过他无微不至的教诲照顾的刘登田和有着知遇之恩的刘登云。没有二位的引荐和接纳,他这只“凤”恐怕至今甚至永远都可能还在故乡的小山沟里扑棱着翅膀苦苦挣扎。
这期间,上帝赐给他一个影响改变他一生的绝佳机会。在彭城,他有一个叔父是陶瓷美术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人缘极好,书法陶瓷绘画都有极高的造诣,后来成了红极一时的“中国磁州窑艺术瓷厂”的领导。一天晚上,在叔叔家巧遇河北名校邯郸市第十四中学的许克老师。许老师是北京人,高高的个儿,温文尔雅,操一口地地道道的京腔京调,京味儿十足,大学毕业后分配陶瓷六厂接受几年再教育,后来归队到教师队伍,到邯郸市第十四中学当老师,后来任该校校长长达十七年之久,创造了该校建校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奇迹。这次和许老师的偶遇,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十四中,很多老教师都是在前些年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因为各种原因由国内名牌大学下放来的,个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身怀绝技。对他这个酷爱学习的青年,许老师深怀爱才之心,格外开恩,在文科班给他以免费旁听的“特权”,使他有幸聆听到伍休武、崔寅生等一代河北名师的耳提面命把手之教。那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借同事或学生的自行车穿梭于彭城和市区之间,白天在陶校当老师,下课后抢时间到十四中去当学生。尤其难忘的是,许老师还经常利用夜晚和节假日在他的办公室或其家里给他开小灶辅导历史课,而且分文不取。一次突然停电,许老师夫人说来一次也不容易,赶紧点上蜡烛继续辅导。
直到现在,说起来当年的那一幕一幕,凤臣老兄依然泪眼朦胧语音哽咽,对那个年代那一代恩师的德艺双馨深怀感恩。
2、
机会总是格外青睐有准备的人!
可能是老天看凤臣老兄太过辛苦,或者说上苍被他的勤奋所感动,也就格外的恩宠于他,眷顾于他。
198年!凤臣老兄的第二“飞”大获成功!这一次,他已经真正的变成了一只“金凤凰”!他以较高的分数考上了师范,户口也由“农业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两年后师范毕业,虽说同样还是当老师,但老师前面少了“代课”这两个字,也可以和其他教师一样平起平坐大口喘气了。
1984年,命运之神再次眷顾他这位大山的儿子,他又“飞”上了一棵梧桐高枝,被调到了邯山区政协工作,成为了一名公务员。这是一份清闲安逸舒适的工作,也是一份上升空间十分有限的工作,但是他服务着的这个群体里又是个人才济济群贤毕至的空间。慢慢的,他在感叹自己不善言表没有靠山不会溜须前途渺茫的同时,又意外地找到了其中独有的快乐和幸福。
政协是个三教九流的地方,这个优势与他这个酷爱书法艺术的人又是其他行业所无法匹比的。尤其是许多地方的书画名家都是政协委员。他渐渐的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政协就是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很多时候自己是观众是演员是评委,但更多的时候是导演是编剧,施展才艺发展人脉的空间宽广而阔大。
这时候,山里人的真诚善良实在厚道就成为了他一面烁亮的金字招牌,招引来了古赵都城里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成为了他的良师益友坐上嘉宾。
李守诚老是邯郸的书坛泰斗,已然和他和成为忘年之交。在他的眼里,李老生活上像慈父,艺术上是良师,工作上如挚友,彼此家长里短无话不谈。在邯郸的艺术圈里都知道,李老的字是“一字千金”。但无论凤臣老兄家里有什么大事小情,不管坏消息还是好消息,李老闻之总是先打电话询问,而后慷慨赐字,以分担他的苦痛,也分享他的快乐。2007年,凤臣老兄在邯郸古玩城开了一间小店,李老欣然题写“翠梧阁书画社”六个苍劲有力的李氏南宫碑大字相赠,并介绍他到大名县城牌匾制作大家杨师傅处手工刻制。刻好之后,时已83岁高龄的李老,怕他路线不熟悉,更怕给他多算钱,不顾年迈体弱,陪他驱车前去拉牌匾。开业那天,李老又莅临祝贺。李老的驾到,惊动了古玩城的上上下下,把凤臣老兄的小店挤得水泄不通,都想一睹李老的风采,争相合影留念。李老还欣然命笔,当场挥毫写下“云鹤高翔”四个大字,令大家一饱眼福,也成为小店开张的高潮。邯郸的主流媒体电视台、晚报都做了全程报道。

在人民政协这棵参天梧桐的三十多年里,凤臣老兄舒展着他那亮丽而又丰满的双翅,炫舞成一篇篇绝美的华丽诗章。他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不断开拓创新,把政协的文化艺术工作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在他的提议下,邯山区政协在邯郸市政协系统率先成立了“政协书画院”,成立了市内三区第一个书画协会,他也被推上院长和主席的位子。书画院和书画协会不负众望,多次组织书画家活跃于区内的工厂军营农村学校社区医院,以书法绘画的形式服务工作在基层的群众,让书画这个传统的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还上下联通,多次邀请省市知名书画家举行笔会,主办迎香港回归、邯山建区二十周年、庆祝党的十六大、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迎奥运等大型书画展。主编了《邯山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邯山区纪委清廉颂》等书画作品集。
所有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领导的肯定。《中国书画报》、省市电视台,《邯郸日报》、《邯郸晚报》等多次报道他组织的书画活动。
3、
2010年,凤臣老兄切线离岗。按说,他这只“老凤”完全可以停下自己的炫舞,好好休息休息静养静养。他也曾写道“离职静养仿陆羽,书画古玩笑酒仙”的句子,自我调侃,也是直抒胸臆,想借此打发余生。但是他不能!在迈过了而立不惑天命耳顺的一道道命门之后,他才深深懂得,自己这一只“凤”,只有经过生活之火事业之火苦难之火情爱之火的一次次熔炼焚烧之后,才能涅槃,才能重生,才能披上焕彩的羽毛,才能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所以!他不能停下脚步,必须继续勠力前行!此外,身处的时代和现实,仿下陆羽可以,但要想做到“静养”却是很难。于是他又打油道:“晨起读书习字充电,上午裱画忙乎换钱,后晌品茶闲聊胡侃,夜来看球喝酒催眠”,落款又题到:“一天瞎忙年复一年”以自嘲,并装裱成竖轴,题写了“日省其身”聊以自勉。
凤臣老兄喜欢唐诗,尤其对七言、五言绝句情有独钟。茶余饭后荡舟诗海,品味其趣。研习历代名帖,揣摩古法,赏其用笔之妙。他历时三年多从浩瀚的唐诗中筛选了一百多首七言绝句,每天沐手燃香虔心研墨,创作完成了四十余米长的长卷,出版发行了《刘凤臣草书唐诗七言绝句一百首》。该长卷他自选自书自裱自得其乐,受到专家和同道的好评,也成了他书法道路上的里程碑。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主任、著名书画鉴赏家、书法家金运昌先生欣然为该书题写书名并评价道:“唐诗百首,录为一卷,气脉畅达,开阖各异,功力非凡。”凤臣老兄深知先生的评价是对他的抬爱褒奖,也是对他的殷殷期许。所以他牢牢记住了先生的指教,努力朝着“气脉畅达,开阖各异”的行草书创作方向不懈地努力。
人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但凤臣老兄不是这样,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走出山村的穷孩子,必须将勤奋刻苦努力贯穿生命的始终。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天命”之年,他又在程飞跃先生的引荐之下,到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著名书法家齐作声先生门下专习行草。齐先生知识丰富,授课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点评作品不留情面,使弟子们受益终生。几年来,在齐先生严格认真的指导下,凤臣老兄对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等名帖,从字的结构、点画使转、开合起伏等等,到布局谋篇以及帖的精美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习。通过学习,他对自己重新审视和定位,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要想在书法的道路上做下去,必须更加敬畏古人,敬畏传统,学宗一家。
凤臣老兄始终很是低调,他深知自己的书法与不会拿毛笔的人相比,只不过能写几个字而已,所以始终不敢以书家自居。每当有人说他是书法家的时候,他也只是淡淡一笑,拱拱手道:“我家有书法。”每当有朋友要他为其孩子写激励其学习的词的时候,他总以“功不唐捐”四个字相赠,还真有几个孩子以此为训考取了好的高中和大学。
对凤臣老兄来说,“功不唐捐”也得到了回报和眷顾。近年来,他的书法作为特邀作品参加新华社85周年书画展,并受到中国书协主要领导的好评,还被新华书画院聘为特聘书法家,有的作品被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官员、新华社、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等单位和个人收藏,还被海军某部聘请为客座教授。
凤臣老兄有时候和爱人一起出门游玩时,写了很多随笔性的文字,过去在《文化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发表过很多文章。他想,伟人有伟人的辉煌,凡人有凡人的琐事,名家有名家的高见,俗人有俗人的想法,他就想把它们都归拢在一起弄个集子,等自己走不动的时候,翻开书看看这些文字,有生之年曾去过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情,作为美好的回忆。集子杀青,他为集子的取名犯愁了,权衡再三,最后定为《艺途留痕》,“就算我这几十年在坎坷的艺术征途跋涉中留下的“痕迹”吧!”每次品读,展卷有益,往事历历浮现眼前。这也成了他回忆过去打发时光的一种方式。
4、
凤臣老兄的书法艺术,还得益于自己几十年来深钻苦研且运用的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装裱技艺。写书法者不少,但同时擅长装裱的并不多见。而凤臣就是这样一位两者兼具的艺术家。是书法使他喜欢上了装裱艺术,而装裱又提升了他的书法水平,为他的书法提供了得见更多大家墨迹的机缘。
在漫长的岁月中,那些创作于宣纸上的老旧画作和书法作品,难免会出现虫蛀、脆裂、发黄等各种“老年病”。凤臣老兄就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书画医生”,用一双妙手让一件件残缺的老旧字画重获新生。
他不是一般的装裱匠,更不是依靠机器装裱的操作工,而是一个完全依靠传统手工工艺的装裱艺术师。他的手工装裱,不是在干活儿,而是在创作,追求的是艺术效果。古人云,“三分书画,七分装裱”,他把这七分发挥到了极致。他始终把一件件交到他手上的作品,当作老师交给他的一份份高难度的作业,并不急于下手,而是先反复揣摩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其所表现的内涵,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确定款式,选择材料,然后才按工序施展自己的技能。
他出色的装裱技艺,在业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许多书画家、收藏家不仅把自己珍爱的作品交给他装裱,还把自己收藏的古画旧画的修复也委托给他。
著名书法家齐作声先生收藏的两幅清代著名大画家姚又巢先生的画作,就远道邮寄与他,托其修复。姚又巢的画作在美术史上有着自己的地位,其画作被人称为“近恽寿平”,“可与吴昌硕媲美”。齐作声先生手里这两件作品图文并茂,一幅兰草,一幅菊花青蟹,都有长款题诗和后记,无比珍贵,只可惜年代久远,破损严重,已呈支离破碎状。凤臣老兄深知此托的分量,蕴育多日而不得下手,经过精心谋划筛选方案,连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及应对措施,他都做了周密安排,而后才小心翼翼地施行手术。最后“手术”成功!原本支离破碎的旧画,以完整的品相展现出了新的容貌。收藏主人颇为满意,甚至有点出乎意料,他本人也对能为中国古画真迹的流传和珍存贡献出自己的能量而深感欣慰!
多年前,凤臣老兄还办过一座装裱技艺培训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装裱人才。尤其难得的是,他在装裱理论上还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出版了装裱专著《中国书画装裱三字经》,就装裱的意义与文化价值、历史沿革、门派特色、工艺程序、操作要领、治糊配方、中药制剂、化学药物等,进行了深入系统而又简便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他创造性地把装裱这一繁复深奥神秘的技艺,编成一百四十四句三字经,使之成为“易学、易懂、易记、便于操作的通俗读物”(吕云所语)。著名国画家吕云所先生当时得见此书后,为之一震,即刻撰文《欣读<中国书画装裱三字经>》,刊载于《中国书画报》。他在文中盛赞这本难得的装裱著作,发出“我为作者的独到用心而赞叹”的心声,称此著作是“作者实践经验的总结,心血灵肉的凝聚”。
干一件事,干到这种至善的佳境,确实不易。这也正是他——一个鼓山山里人的勤奋倔强的秉性所致。《中国书画装裱三字经》中,饱含着他多年研究和实践的结晶,有不少是诀窍所在,许多方法技巧足可以申报为国家专利,但他却打破“艺不外传”的狭隘心习,毫无保留地一股脑儿奉献给世人。这也正是他——一个山里人的憨厚质朴的本质所致。
“虽然机器装裱的效率是手工装裱所不能比拟的,但手工装裱这项传统工艺所表现出的人与书画契合的温度,是机器不能替代的,这也是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所在。现在就是想把这门传统技术继续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使用它,传承它,弘扬它。”凤臣老兄感慨道。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书画家、收藏家都愿意把珍藏的古字画的修复重任托付于他,经他手的字画已不下万余幅。
5、
在外工作多年,功成名就的他对家乡的惦念与日俱增。刘凤臣说,是家乡的山水养育了自己,当年如果没有刘登云、刘登田等乡贤的多方襄助,就没有今日的自己,这么多年来他从未忘记家乡,自己的根在家乡魂在故土,始终在想一件事,就是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反哺养育自己的那片故土。
近些年,随着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扎实推进,故乡的道路陆续硬化,富民产业蓬勃兴起,村民们越来越渴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于是,他萌生了回报家乡为家乡播撒文化种子的想法,和爱人一说,爱人二话没说绝对支持。
恰好他也退居二线,有了富余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回馈家乡的事业之中。他回到了家乡,先是把自己的老宅好好收拾出来,搅泥墙壁,粉刷里外,青砖墁地,在院子里刨出几片地栽上几丛青竹,从山上找了几块瘦骨嶙峋的石头插在院里,还买来了一套八仙桌太师椅放在堂屋正中,四周都挂上了他多年的收藏,又弄了一套古色古香的茶桌茶具摆在屋角。最后又请李守诚老题写了斋名找人刻好挂在大门外。一个他梦寐已久的雅致清净的乡村文化活动空间诞生了!
现如今,这方小院已然成为刘岗西村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化信息活动集散中心。凤臣老兄每月也都会和妻子抽空回到村里住些日子,向村里喜欢书法的人们免费赠送书画作品,捐助村里打井修路扶弱济贫,免费教村里的孩子学习书法。原来在医院工作的妻子也会给村民做些医疗知识方面的普及宣传。
村里的文化活动广场建成投用了!这是一件大好事,村双委决定立碑纪念。凤臣老兄自报奋勇“我来写碑文!”很快洋洋洒洒一千多字的碑文交到了村书记手上,又几经反复推敲定稿后,他又亲笔书丹。碑立起来了,广场落成剪彩那天,他又从市里区里请来了好几个知名书画家站台捧场助阵。
族谱是一个家族历史的传承,是一个家族血脉的延续和寻根留本的纽带,是一个家族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的秘史。而修撰族谱则是一件浩繁艰巨又细微的系统工程,需要不畏艰难、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人去孜孜以求。故乡的村里就有几个这样的人物,为了修族谱,近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以“磨破嘴,跑断腿”的愚公精神,以不分昼夜不计报酬不顾得失不畏诟言不怕碰壁的坦荡胸襟,多次自费北上武安刘庄南下临漳安阳寻访族人信息。凤臣老兄深为感动,也主动加入到修家谱的行列中来。每每出远门,他都用自己的车拉着大家,油钱饭钱一概不让大家掏腰包,“好歹我有国家给的这俩活钱!”
家谱修好了,为了提升它的品味档次,凤臣老兄又力邀几位举国闻名却鼎力相助的重量级人物,在百忙中或拨冗相助或赐墨赋诗或篆刻拓印。凤臣老兄43年前的老师、原邯郸学院中文系书记教授、著名诗人刘景耀欣然赋诗,《题峰峰刘岗西村》:“汉兴刘姓两千年,骨血浓浓一脉传。明代迁来村福地,子孙香火旺绵延。”以期对刘岗西村寄托美好愿景;华北冶金建设总公司时任副书记、作家、书法家任宝亭撰写对联:“院叠院院搭院院院互依村貌高古,门望门门套门门门相护民风淳朴”,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刘岗西村古建筑风貌。著名书法篆刻家苏朝一连夜篆刻一方枚方方正正的朱印“太行人家”,以示祝贺之意!方寸之美,暖意无限……
…………
雏凤奋飞,老凤归巣,都有颇多故事。凤臣老兄这一只“老凤”,也正在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一篇篇跪乳反哺的的真情故事!
故事还在继续上演!一定更加精彩传神!
制作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