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磨砺之实与艺术煎饼之纯
——盛洪义散文集《摊煎饼》漫笔
李 皓
我与盛洪义兄之所以能成为朋友,是因了2024年3月份他偶然间在《老干部之家》杂志上读到了我写的一首《写给雷锋》的小诗。他之所以主动从某个微信群里加我为好友,则是因为我的那首小诗一开头就暴露了我的年龄。“我是1962年6月出生的,你(指雷锋)于1962年8月牺牲。如今孩子们都喊我爷爷了,你却依然那么年轻!”
盛洪义只小我一岁,且以书画为业的他,彼时也正喜欢舞文弄墨地写一些类似于生活感悟的小诗。所以彼此便惺惺相惜般地聊上且粘乎起来了。越拉越投机,越拉越相见恨晚。当我说起此前曾在某个群里看到过他的散文集《摊煎饼》的书影时,他当即回我:发我个地址和手机号,我寄书给你!
真是个直来直去的痛快人!隔日书便到手了,并且还是两本,除《摊煎饼》外,还有一册大开本的《盛洪义书画集》,扉页上均有签名和钤印。
喜出望外。与盛洪义一样也是急性子的我,立马展卷开读起来。
《少年纪事》《卖烟苗》《摊煎饼》《我去当兵》《三山写生》《难熬的夏天》《书画并举》《我的文学梦》…… 随着书页的翻动,80多篇散文依次从我眼前掠过,接受我的检阅,我真真地走进了一方只属于盛洪义的个人天地。边读边比较着我与盛洪义经历的异同,越读越觉得我俩早就该认识。
这是一本带有个人传记性质的散文集,书中所写皆为盛洪义的人生经历与感慨。我早他一年出生于胶东半岛的乡下农村,他则晚我一年出生在沂蒙山区的大山套里。我家境优裕一路成长于1980年9月考入省城山东师大就读,他则自小清苦一路坎坷晚我数月到济南南部山区当了普通一兵。我当年完成学业后被分配到鲁中山区工作,他则一路拼搏最终进省城按了家,并且靠自己的艺术实力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全军发行的杂志美编,转业后还成为一名穿制服的警察。前前后后差不多的时间,只是我们两人在不同的空间里各自作为罢了。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手持一支碳素笔,边读边勾勾划划。到全书读完时,我又在手机微信上写下了一段如下文字:
阅读盛洪义的散文集《摊煎饼》,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艰辛与希望的世界。盛洪义早年丧母,这一沉重的打击让他的童年早早失去了温暖的庇护。不会摊煎饼的他,在生活的洪流中饱受磨难,但命运的坎坷并未磨灭他内心对美好的向往,自小喜欢画画的他,如同在黑暗中抓住了一束光。
此书开篇,盛洪义便坦诚地讲述了自己早年的困苦经历。丧母之痛如同一道深深的伤疤,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生活的重压让他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就学会了承受,不会摊煎饼的他,面对生活的琐碎与艰难,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然而,正是这些困苦,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
盛洪义参军后的经历,是这部散文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他抓住了各种机会进修和锻炼。那一次次的学习,不仅仅是技艺上的提升,更是心灵的洗礼。他在画艺上的追求,犹如攀登高峰的勇士,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每一次拿起画笔,都是对生活的倾诉;每一幅作品的完成,都是对命运的抗争。
盛洪义的画作,就像是他摊出的一张张“艺术煎饼”。这些“煎饼”色彩斑斓,充满了生活的味道。他用画笔描绘出的世界,既有生活的沧桑,又有对美好的憧憬。他的作品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里的珍宝,而是贴近大地、贴近人心的温暖存在。就像那街头巷尾的煎饼摊,散发着朴实而诱人的香气。
而在文学写作上,盛洪义同样保持了天然纯正无添加剂的特色。他的文字如同刚刚从田间采摘的新鲜蔬菜,带着泥土的气息和阳光的温度。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刻意的技巧卖弄,有的只是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最本真的感悟。他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真诚和力量。
在《摊煎饼》中,我们能看到盛洪义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他没有因为苦难而抱怨,也没有因为成功而骄傲。他始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的起起落落,将自己的经历化作笔下的文字和宣纸上的色彩。这种对生活的坦然和从容,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受触动。
盛洪义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挫折并不可怕,只要心中有梦想,有坚持,就一定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他的散文集《摊煎饼》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关于梦想、关于坚持的启示录。它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有勇气摊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煎饼”,用双手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写完这段文字之后,本想从微信上发给盛兄,可反转一想,刚认识不久,且盛兄身边评家大腕如云,自己是不是多情了?于是悄悄地将其放在了微信收藏里。
然而毕竟心里还是有所不甘,数月后,当获知盛兄的《摊煎饼》读书分享会要在济南高新区金谷小学盛大举办时,我还是急火火地从微信上告知盛兄“我必须参加”。
读书分享会举办的那天,我大概是唯一一位从济南南小城乘车奔波百余公里赶去捧场的盛兄粉丝。 见了真人,觉得盛兄似乎比微信聊天时人更实在。合影留念之后,本想他会提要求让我写观感,可盛兄没开口。 今天下午,忽然收到盛兄一条微信,“李兄好!我想在您不忙的情况下,可否赐我篇我的散文集《摊煎饼》的感文,当十分感谢!”
尽管来的晚了些,但毕竟还是来了,心有灵犀啊!于是,当即回信答应后,我找出了从前写的那段文字,并加头添尾地凑成了这篇文章。
在急火火发给盛兄的同时,我又附加了一句追问:盛兄,如此作为,可以交差不?
想必盛兄读后,还会像我俩见面时一样,平静地回以一句简单的“可以的”!
(2025年3月14日下午勿草于济南市莱芜区阳光花苑家中。)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现为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都市头条
京都书画网
艺术顾问简介:
盛洪义,著名书画篆刻家、作家。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理事,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济南市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出版专著数部,被济南市档案馆列入著名人物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