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建国
烽火漫三晋,喋血卫山河。万千儿女同赴,拼将命相搏。每念家仇国恨,岂惧枪林弹雨,浴血斩阎罗。碧血凝黄土,浩气壮嵯峨。
驱日寇,疮痍在,叹民疴。十年休战,征令暂缓护祥和。往昔倾家纾难,换得乾坤清朗,勋业永不磨。岁月应铭记,功绩后人歌 。
《水调歌头》简评:
《水调歌头·山西抗战与休养生息》以壮阔词笔勾勒烽火记忆与重建图景,在历史纵深中熔铸民族精魂,试作如下解析:
一、时空折叠的叙事张力
上阕以"烽火漫三晋"五字劈空而来,将表里山河的壮阔地理与狼烟四起的战火时空熔铸为立体画卷。"喋血卫山河"中"喋血"之惨烈与"卫山河"之崇高形成美学张力,暗合山西地理之险要(太行、吕梁屏障)与战略地位之关键。动词"凝"字炼得奇崛,既指烈士碧血渗入黄土地,又喻抗战精神永驻三晋山川。
二、数字修辞的史诗品格
"万千儿女同赴"以概数写群体牺牲,"十年休战"用确数显恢复周期,数字虚实相生构建历史纵深感。"拼将命相搏"与"往昔倾家纾难"形成镜像叙事——前者是血肉长城的直观铺陈,后者是毁家纾难的精神提纯,共同浇筑出三晋大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集体人格。
三、军政智慧的词体呈现
下阕"征令暂缓护祥和"暗藏中共统战智慧,既指百团大战后八路军战略调整,又隐射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以"疮痍在"承"驱日寇",用"叹民疴"启"护祥和",展现从军事斗争向民生建设的逻辑转进。动词"换得"二字力透纸背,将350万山西民众伤亡(抗战时期数据)、120万民工支前等沉重代价,转化为"乾坤清朗"的黎明曙光。
四、三晋美学的当代表达
"浩气壮嵯峨"化用太行山势写民族气节,与元好问"中州万古英雄气"隔空对话;"功绩后人歌"暗接《诗经·唐风》遗响,使赵城金藏护卫战、平型关大捷等山西抗战记忆获得诗性传承。全词将表里山河的地理意象升华为精神图腾,在"碧血黄土"的色彩对冲中完成三晋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
此词以词史互证的创作意识,将山西作为抗战"华北锁钥"的战略地位、牺牲人数占全国1/5的省域贡献、敌后根据地建设经验等史实,凝练为气韵沉雄的词学表达。在铭记与传承之间,为红色文艺创作提供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范本。
(补充资料) 山西是华北抗战的脊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937年全国党员仅4万人,山西党员急剧减少至360人,全国武装力量4万人,山西却承担了3.3万人的重担。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山西成为抗战的最前线,当其他省份还在高呼“奔赴前线”时,山西人民已身处硝烟弥漫的战场。
在抗战期间,山西总人口不足千万,却有超过300万人牺牲,伤亡比例极高。山西的军队从开始的3.3万人猛增到60万人,几乎每个能拿得动枪的男人都上了战场,很多家庭都为抗战付出了巨大代价。此外,日军在山西实行“三光政策”,每平方公里土地承受了七吨炮弹的轰击,还设立特殊实验区,给山西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山西这片饱受战争创伤的土地得到休养生息,让山西人民能够恢复和重建家园,国家下达了相对减少山西征兵数量的特殊政令,这是对山西人民在抗战时期所做巨大牺牲的一种尊重和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