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格律体新诗的未来与发展
成渝乙巳之春文化交流活动在蓉举行
3月10日下午,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所、四川省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成渝乙巳之春文化交流活动”在川大江安校区文科楼开幕。这次活动纳入了成渝双城经济文化交流的范畴,两地的诗人、学者围绕格律体新诗的话题展开了深情回顾与前景展望。

与会者会后在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合影。后排左三余小曲,左六孙和平,左七李怡,左八刘福春,左九万龙生。
在新世纪格律体新诗运动发展中,“重庆是‘新诗二次革命’三大任务之一的‘诗体重建’的重要基地,另一个重要基地就是成都。”在现场,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所所长万龙生从理论研究、组织建设、创作实践等方面,对重庆格律体新诗的发展概况做了介绍。他说,新诗格律建设从以闻一多为旗手的“新月派”中,一位重要的诗人朱大枏就是重庆巴县人。1954年以《关于现代格律诗》一文重启诗体建设高潮的何其芳则是重庆万州人。改革开放后,西南大学教授邹绛主编、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格律诗选》对复兴现代格律诗浪潮再起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东方诗风”论坛率先推行“格律体新诗”概念,重庆诗人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带动了众多诗人践行新诗格律理念。与此同时,揭起“新诗二次革命”大旗的西南大学吕进教授所在的新诗研究所,成为国内第一家对格律体新诗给予极大支持的学术机构。权威的《诗学》年刊开辟了《格律体新诗研究》专栏。2012年,还在重庆隆重举行了“格律体新诗酉阳论坛”,发表了《东方宣言》,出版了兼收理论与创作的《桃源在我心》一书。“在此基础上,2019年,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院(现名研究所)成立,组织成员创作、研讨,通过纸媒和网媒发表了不少作品,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今,通过创作实践,诗人们对格律体新诗研究形成的理论更加坚信,更加熟练地践行“相体裁衣”理念,运用整齐式、参差对称式、复合式的“三分法”,实现了创作的“无限可操作性”。最近,又成功推出周琪、曹建红、李智镕、周红萍四位女诗人的合集《咏絮今声》,好评多多,产生了广泛影响。我们还与九歌朗诵社密切配合,运用朗诵手段传播格律体新诗优秀作品,扩大影响,争取支持。

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所所长万龙生发言
接着,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研究会会长余小曲坦言,重庆的探索和实践有力助推了四川格律体新诗的进步,成都也已成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又一重要基地。他介绍,2005年,“东方诗风”网站问世,确立了“格律体新诗”名称,格律体新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成都庚即建立了第一个以格律体新诗命名的“中国格律体新诗网”,作为国内网站,吸引的诗友数以千计,其中不乏诗界专家。 2017年,在四川省诗词协会的支持下,首个格律体新诗的专门研究机构在新都挂牌。紧接着川渝两家兄弟组织便在西华大学联合举办了“新诗百年·格律体新诗研讨会”,在重要关头发出了我们响亮的声音。2023年,成渝两地协作,又在永川共同建立起格律体新诗创作会基地。“我们以万龙生老师倡导的‘三分法’为基础,构建格律体新诗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格律体新诗的外在形式、内在结构等要素,并且保持与重庆频繁互动,让川渝地区的格律体新诗发展在全国持续产生影响。”还有,成都《格律体新诗》与重庆《东方诗风》两刊均已创办多年,成为格律体新诗的稳固阵地。余小曲说,格律探索对新诗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前景看好。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院长李怡发言,其右为刘福春教授。
四川大学教授、诗歌理论家李怡认为,格律体新诗本质上就是对新诗音韵的探讨,而从重庆和四川两地的百年诗歌传统来看,始终有着共同的追求。 他表示,诗歌的音乐性一直是诗歌领域不断思考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提出现代格律诗理论的何其芳是重庆人;还有重庆诗人吴芳吉,处于古典诗歌向新诗转折的关键位置,开启了新诗发展的新方向。” 如何看待新诗的格律探索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核心问题。李怡表示,诗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关键就在于它的音乐性,对于新诗来说,意义至关重要。成渝格律体新诗‘一会一所’组织正在通过理论创新、创作实践和跨区域联动等多方面努力,体现出诗人们的责任和担当,十分可贵。”
四川省诗词学会会长孙和平应邀赴会,并在会上发言。他表示,诗词与格律体新诗虽然语言载体不同,但在遵循一定格律这一点上,二者都符合诗歌的本质属性,在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省学会今后还要一如既往支持格律体新诗的研究与发展,因为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川渝两家还有继续合作,共同发展。
发言之后,九歌朗诵社事先经过认真练习,向与会诗人献上了一组成渝诗人的优秀格律体新诗作品,使大家领悟了格律体新诗的音韵、意境之美,享受了一场精神盛宴。
活动期间,川渝两地格律体新诗诗人还有幸参观了刘福春新诗百年文献馆及其主办的纪念郭沫若诞辰130周年特展,听刘福春教授介绍了该馆的情况,从而大开眼界,大长见识。万龙生所长和余小曲会长还所向诗歌文献馆赠送了不少诗集、诗刊,其中尤以万所长所赠北社编、1919年出版的《新诗年选》最为珍贵。
万
龙生和刘福春
对此刘福春教授表示非常感谢,同时也向到场的成渝两地诗人们赠送了礼品。
活动中,重庆方面有专人与重庆日报记者赵欣保持联系,所以次日便在其客户端发表了详细报道。

重庆地区参会人员在“刘福春诗歌文献馆”合影
行前,万龙生所长曾向市作协何浩书记汇报,何书记表示“预祝活动圆满成功”。看来这次活动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曹建红 李智镕\文 王 瑶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