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的摄影与AI的艺术风格——与玉杰兄弟的分享
文/王九龙
诵/老菩提
摄影,从诞生至今的社会人文领域发展中产生了具象的平面空间样式以及富有观看、传播、文献价值的存在效应;它的存在、应用以及传播过程的实践中,都与人文社会不同阶段的时代意识、适用条件、科技进步的现实语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能动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日新月异,无疑也给予了摄影更多维度、更加开阔、更新样式的观看与创作的空间与智化的艺术创造。
从狭义的摄影概念上说,摄影在近200年的实践与探索中确定了符合于领域要件并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即现场型、瞬间性、纪实性。正是出于了这些独有的审美特征,摄影才在发展、实践和应用中不断推陈出新普及发展,推动了不同时代的人文传播及此类艺术性的创作,使得人类的视觉语言为人文社会的服务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运用、完善,并留存下品类众多、浩若星空的影像宝藏。从广义上说,摄影既是一种人类用成像设备在自然空间里获取可重复观看现场影像的过程,也是人们在自然空间中所观察、记录、传达且拍摄到的现场所见所闻的瞬间画面;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会出现因人而异地拍摄、并生成出不同意识趋向、观看效果以及个性风格的影像,但都不会脱离了“摄影产出原始影像”的本质要义,背离了这个本质要义就不再属于真正的摄影。
在这一点上,需要厘清一个现实中关于摄影呈现样式与画面效果方面的艺术化的问题;我的意见是:研论这个问题,不妨将狭义摄影与广义的摄影分成两个阶段来说,即拍摄阶段(属于狭义的摄影)重点讲求对于现场忠实于被摄载体的主观表述,后期的制作中则区分影像的用途(比如新闻传播类、纪实报道类、艺术创作类)与表达方向。只有明白了摄影在前后两个不同阶段中所获得的影像画面样式的意向化的要求与渲染,就没有必要在影像的呈现样式与效果上过多的产生众说纷纭的纠结。
传统意义上说,以服从现场瞬间的直接摄影(被很多摄影人称作是纪实摄影),本质上要求现场叙事性交代的真实与画面空间的完整;而服务于唯美呈现中的艺术摄影作品,则更多的运用后期的制作方法去突出摄影人的呈现风格、艺术修养与独立思考后的艺术创作。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相必会对传统的摄影在理念意识上、观感要求上、后期制作和传播效应上都会开拓出一个革命性的、迭代式的、更加多样化的维度空间。因此,我们都应该从已经被钙化了的“经验论”中解放出来,满怀欣喜地去拥抱新时代科技智能的成果更好地运用在摄影实践中。我十分赞同你在《创作分享》中所阐述的意见与观点,我也为你在这些年的摄影探索实践中所独立而辛勤的奉献而喝彩。
AI是个好东西,它能够恰如其分、有机地植入在影像的后期制作上,而且能够生成出精彩的、“科技范儿”的百花齐放,其画面效果足以让受众们眼前一亮,惊叹不已。不过,AI技术在影像领域的应用还只能说是在起步阶段,往后的创作实践中还有待于摄影人努力去继续深入的探索,并在突破与创新的更多进步中还会发掘出更多的惊喜。正因为如此,需要更多乐于进取的摄影人进一步的开阔眼界,沉下心来学习最新的科技智能,同时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升和创造审美素质不断进阶的艺术智慧,跟上时代语境对于影像效应的审美需求;我们都深有体会,摄影是个“苦差事”,但这几十年过来了,我们还在乐此不疲地“苦在其中、乐在其中”。由于本人学而不精,时间有限,AI艺术风格的话题待下一次再做交流。
以上文字,皆为本人一家之言,望指教。最后,希望与莱钢摄影界的老弟兄们多多交流,多向你们学习,多多欣赏到你们的精彩作品,更期待着你们追求的摄影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健康快乐。请代向莱钢其他的摄影兄弟们问好,祝愿大家一同学习,共同进步。
王九龙
2025.3.11于寓所
📝【作者简介】
王九龙,高级编辑,笔名晓犁,退休职业媒体人。曾先后担任省级政府机关报及地方党报总编辑,以及国家直属权威信息发布平台首任监审。
🎤【朗读者简介】
老菩提,一级注册艺术设计师。祖藉彩云滇西,生于齐鲁山东,立身冰城塞北,客隐琼洲海南。喜欢用声音在诗行里倘佯的行者。
🖨出品 / 華 | 夏 | 之 | 聲
📝作者 / 王九龍
🎤誦者 / 老菩提
🖼圖源 / 網絡
🖥編輯.製作/郡青 艾果
🎬主編 / 囬眸一笑
🎧監製 / 艾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