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文/李广昌
阳春三月,南安城里总被一种清苦的香气笼罩。菜园旁,田埂上,土墙下、山岗下,艾草在春雨水与骄阳的交替疯长。这种茎秆笔直的植物,像是被揉碎的月光浸过,叶脉里沉淀着千年的墨绿,叶背泛着细密的银霜。又到了人们采艾做米果的时节。
艾草因为其茎叶极象蒿,所以又名"艾蒿”;可内服又可外炙,又有"炙草",“医草”之名;干后色变黄色,又有"黄草"之称;艾以蕲州的为最佳,所以又有"蕲艾"的美名。艾的嫩叶,幼苗,经开水烫后,清水浸泡漂洗除蒿味,可以炒食或煮汤喝。但更多的是用开水略煮后,捞起滴干,搓碎,和米浆一起熬成艾果团子,包艾米果吃,这是客家人的传统美食。
民间常常用晒干的艾叶打碎成艾绒制成艾条,炙寒腿疼痛;夏天点燃当蚊香,在密闭房间熏,驱赶蚊子;天气潮湿的时候,或者新装修的房间里,当除异味剂使用。端午节则用长条艾苗挿门上或放门口驱邪避疫。
而民间医生却喜欢用艾叶,加红糖治疗痛经;加葱白,胡椒治疗感冒;用鲜艾叶揉成团,外敷脐部用于婴儿寒气腹痛,外擦拭局部治疗寻常疣。
艾叶入药始载《别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记载:艾叶,味辛,苦,性温。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功,又有祛湿止痒,安胎之能。艾的果实,壮阳,利腰膝,暖子宫。
多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带下,湿疹,痔疮,痈疡等疾病。但本品辛,苦,性温阴虚血热者慎用,以免适得其反。并且用量不宜多以免导致身体的干燥,引起头痛以及肾脏损害。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含挥发油,樟脑,龙脑,紫苏醇,棕榈酸…等60多种化学成分。药理实验显示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菌,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祛痰平喘,抗过敏性休克,利胆。兴奋子,以及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现代临床研究用艾叶制成注射液治疗肝炎,肝硬化取得明显效果;用艾叶油制成的艾叶油胶丸治疗慢支气管炎也取得了显著疗效。
隨着中医药的崛起,艾叶这个古老的本草,是不是还能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