蔊菜
文/李广昌
在春天的田野、园圃、路旁以及屋边墙角下,或是那些阴湿肥沃的土壤上,我们随处可见一种形似芸苔的小草——蔊菜。这种一年生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茎直立或斜升,分枝繁茂。它的基生叶和茎下叶有柄,叶片呈卵形或大头状,边缘带有浅齿,而茎上部的叶子则逐渐变小。花朵小巧玲珑,呈黄色,长角果细圆柱形或线形,宛如缩小版的油菜。
村民们尤其喜爱在春天采集蔊菜的嫩幼苗。经过开水烫煮后,它们既可以凉拌,也可以炒食,甚至还可以晒干作为备用菜。
蔊菜隶属于十字花科植物,自古以来便备受关注。《本草纲目》中记载:“蔊菜味辛辣,如火焊人,故名。”此外,它还有野菜子、铁菜子、野油菜、干油菜、山芥菜、地豇豆、塘葛菜、野芥菜等多种别称。其味辛、苦,性微温,不仅具有祛痰止咳、解表散寒的功效,还能活血解毒、利湿退黄。因此,它常被用于治疗咳嗽痰喘、感冒发热、麻疹透发不畅、风湿痹痛、咽喉肿痛、疔疮痈肿、漆疮、经闭、跌打损伤以及黄疸、水肿等症状。
在民间,老人们常用蔊菜来治疗各种疾病。例如,将蔊菜捣烂取汁外搽,可治疗漆疮;捣烂如泥外敷,可用于疔疮肿痛;对于跌打损伤,则将蔊菜捣烂取汁,加热酒冲服,并将药渣外敷。对于鼻窦炎,可将鲜蔊菜与少许雄黄共捣烂,塞入鼻腔内。
现代研究发现,蔊菜中含有蔊菜素、蔊菜酰胺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止咳祛痰和抗菌作用。从蔊菜中提取的蔊菜素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蔊菜虽好,但不宜过量服用,否则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口干、胃部不适等现象。但这些症状并不影响继续治疗。《上海常用中草药》还提示我们,蔊菜不能与黄荆叶同用,否则会引起肢体麻木。至于这一反应是二者所含化学成分相互作用导致的肢体神经暂时功能失调,还是其他因素引起,仍有待深入研究。相信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对蔊菜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我们也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