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孙老的《回望第一路》(下)
文/魏少华 诵/梦锁清秋
在修建“第一路”的过程中,总队允许民工家属到工地探亲,民工家属(含父母子女)往返车费及租用民房的住宿费由总队支付,家属们来工地,接风洗尘和欢送返家的两顿饭由总队请客,这些小事温暖了人心,民工及家属们感觉到了是解放军把普通老百姓当成了亲人看待,是共产党让人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才有这种待遇。
还有两婆媳来工地探亲后,返家来信报喜说婆媳都怀上了孩子;还有的家属要留在工地义务劳动,为筑路献一份力量。他们把修建“第一路”当成老百姓自家的大事,把自己的前途全家的幸福生话都寄托在“第一路”上,也就把自已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了。于是,任何艰苦的劳作他们无所畏惧,生活非常的简朴他们没有退缩。由修路凸显出来的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被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广大人群众认识,从而激发了修建“第一路”的生产积极性。
远离铁路的涪陵人,翻山越岭挑来榨菜慰问;铜梁火龙舞龙队连夜赶往工地表演舞龙,与修路人共渡节日;自己舍不得吃的猪、鸡、鸭及各类蔬菜卖给修路队;听说工地没棉衣过冬,堆积如山的衣物送来了;一位不知名的老太太,让孙子推着独轮车专程来看修路、把她当姑娘时就积累起的几十双袜底送给工程队以表心意;企业家卢作孚献出了在抗战中收藏的各类机械以助修路;气象台为修路预测的五天天气预报,施工队就“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风无雨加油干”;听说工地需要谷壳防滑,成都人挑担、推车、背篼背,排着长队为工地送来;沿线辅设了129万根枕木,有四分之一是沿线政府及乡亲们送的木料,其中有准备做寿材的、准备做嫁妆的、准备做房屋大梁的上好木料,他们在木料上系着红绸,敲锣打鼓地送来,像送女儿出嫁般隆重。
曾当过煤矿工人的流浪汉李荣贵衣不遮体,冬天靠躲在厕所里避寒,参加修路琢磨出了“五点梅花爆破法”,大为提高了功效;民工肖光翰创造了“单人钢钎冲眼法”,民工颜绍荣运用这种方法,将两人每天打炮眼十多米的进度,提高到单人一天冲炮眼七十多米,节约了人力,将效率翻了几倍;十八岁的失业川剧演员竹筱影,为防止伤及他人,只身扑向突然燃起的哑炮,光荣牺牲,表现出新中国的民工舍已为人的崇高牺牲精神。
筑路工程队还开展学文化的扫盲运动,凡劳动好并达到一定文化水准的民工可提前转成铁路职工,民工们学文化的热情极度高涨,使筑路工地成为了教人育人的大学堂。
孙老本人虽是总队参谋,实际成了“不管部长”,别人不管的事他都管,于是这份极为棘手的差事不但被他玩得风声水起得心应手,也为他接触各类人与事创造了有利条件。孙老笔下,从部队首长到战友,从学者到官员,从民工到家属,当年的那些人与事都能信手拈来,各类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当官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官气,当兵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战友之间互敬互助,情谊深厚。刘伯承、邓小平讲话不打官腔接地气;老红军白团长在联欢会上率先登台献唱陕北民歌《信天游》,没一点官架子;提前完成辅轨任务,用军号演奏自创的《铺路进行曲》的张(营长)络耳胡;高举《开路先锋》大旗,见困难就上的张连长;译电员的青年战士王质彬,给孙老留下一纸家庭地址,就赴朝作战了,他知道战场极需自己的知识;坚持修改建路方案,节省了23公里线路,突遇滚石,用身体保护仪器的蓝田工程师;把指挥部设在“驷马桥”填方现场,琢磨出洒谷壳防滑便于竹箢篼倒稀泥的罗大队长;富家小姐蓝羽,将母亲换她回家的金银珠宝扔进长江,决然投奔解放军,等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在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孙老本是二野军大学员,奉命修建“第一路”,后又归队成为铁道兵战地记者赴朝参战,回国后自愿选择到“第一路”的铁路工务部门工作,这不单是命运的安排,更重要的是他心中始终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担当!他将自己的青春热血理想追求融入了“第一路”,在鲐背之年又写出了《回望第一路》,再现了那段几乎被遗忘的辉煌的历史,为铁路职工及广大青少年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完)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魏少华,铁路退休职工,喜欢旅游和看书,好运动和涂鸦,也喜欢写几句顺口溜自娱。
主编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联墨双修副总编;《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今日头条》认证编辑。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2022年10月荣获国际中文朗诵《金梅花奖》三等奖,有百余篇散文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三千余首;配音秀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