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底蕴厚重悠远的华北历史第一城邢台的古御路上,南长街曾有一座“义重朝野”雕刻精美、高大庄严、气势磅礴的明代牌坊,“每踏长街烟火旺,抬头望眼熠金光”,可惜今已不存在,但它仁爱永盛长。“义重朝野”,顾名思义,一目了然,它是万历皇帝为旌表其上至朝廷、下联百姓的历史功勋,而御赐的牌楼建筑,精美绝伦的牌坊,昭示着他的德政道义高尚无比,显示着他的一个个美丽动人故事,蕴含着他廉政为民的独特文化精神,讲述着后人对他耳熟能详的光辉业绩。他就是邢台(当时叫顺德府)人民记忆犹新的明代官员王本固。
天生聪明,步步高升。
1514 年出生于北直隶顺德府邢台县的王本固,小时候很聪明,曾在邢台县他姥姥家西河村一家私塾读书。有一次,有个调皮的孩子不听教书先生的话,先生很生气,两眼瞪着孩子们,看着堂上挂着的毛算盘,难为学生,大声说道:“你们不是有本事吗?我出上联,看你们谁谁能对上来”。先生说——“上边少,下边多,少的反比多的多。”孩子们却傻了眼,谁也没招对答。王本固高举小手,顺口说道“眉先生,胡后生, 后生倒比先生长。”先生大吃一惊,暗暗佩服这小子聪明。“哇噻!好聪明呀!!”师生齐夸。
因为王本固认真学习,用心作业,虚心请教,掌握了很多文化知识,写得一手好文章。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他荣获三甲进士,后历任兵备副使、大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左副都御使、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等。
史书有载,他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对于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他坚持现场接待、快速处理的工作方法,深入现场调研,会同相关部门负责人商讨解决方案,尽快落实解决;对于本级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协调,收集整理,分类协调,交办转办,督办回复,厚朴务实。
治理水患,修建小黄河。
明万历年间,邢台城西那条河,遭遇特大洪水灾害,自西向东咆哮的洪水包围了顺德府(邢台),情急之下百姓联名向王本固书信求援。王本固心忧如焚,当即上书万历皇帝,请求火速解决困难。可是,万历皇帝没仔细看清奏折,误把“黄水”二字看成了“黄河”,即刻命令工部、户部紧急筹备资金费用,组织人员治水。皇帝令下,千军万马立刻行动起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看长远,很快修通了这条河,使发源于邢台县南石门镇冯山南麓火石岗、流经南大郭至市区最后入鸳水河(俗称牛尾河)的小河,畅通无阻了,使流域面积163平方公里的农民获益。工程竣工后,王本固受到了工部的弹劾,说他欺君犯罪,未治黄河。面对皇帝的询问,王本固机灵答道:“治理黄河,民心所向,吾皇圣明。顺德府河道,属黄河支流,名曰‘小黄河’。它常年泛滥,应在黄河治理范围,何罪之有?”皇上听着有理,念其德高望重,历事嘉靖、 隆庆、万历三朝有功,也就不再追究。从那时起,邢台那条河就正式称为“小黄河”了。
劝说家人,立仁义巷。
有一天,身居高官的他忽然接到老家一封书信。拆开一看,知道是家里修房子,和邻居为一墙之地闹纠纷,要他回家处理,好凭借自己高官权威打赢官司。他想,自己怎么能仗势欺人呢?于是他提笔写道:“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家人打消了打官司的念头,主动让出一墙。邻居一看王尚书身居高官,还主动让出一墙,也主动让出了一墙。两家相让,自然形成了一条小巷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此事,称此巷为“仁义巷”。
这正是:
古御路上功德坊,
义重朝野华夏扬。
楹匾刻镌王本固,
翘梁雕凿耀邢襄。
天资聪颖苦读书,
为官清廉受表影。
顺德开挖小黄河,
仁义巷子炫礼章。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