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诵:王强
编辑:杨建松
元朝末年,吏治全面腐败,四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了近20倍,大批蒙古贵族肆意抢占土地,而中原连年灾荒,这就使数以百万计的穷苦百姓破产流亡,无以为生。张养浩写了一封《万言书》直陈时政中的“十害”,因为“言皆切直”,结果为“当国者不能容”,先免了他的翰林待制,随即又一道圣旨将他贬为平民,“永不得复用”。

张养浩麻烦大了,遂改名“章阳”出走大都。可刚入河南就看到路边一具饿殍似乎动了一下,他赶忙上前查看,这才发现此人并未断气,随即叫家人给水喂食。三天后“饿殍”才恢复生气,说自己名叫邹普胜,本为黄安府麻城邹家岗的走村铁匠,只因感染风寒,加上几天未食,所以晕厥。

张养浩见他骨像堂堂,而且谈吐不俗,就说自家祖籍是江夏灵泉,如果你愿意可以与我等同行。
邹普胜连忙叩首,谢恩不已。
慢慢,两人越说越投机,张养浩还真的陪同邹普胜一路南来,待邹普胜到家后,他却到了梁子湖边的灵泉山。当族人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时,张养浩叹曰:“乐归故郡养浩气,也攒精神课之孙”。

“郡”是唐宋时期的政区通名,入元后早已不用,他此时语中偏用“故郡”,表面上是在怀旧,其实是在含蓄地表达内心之痛。
几个月后元武宗驾崩。继位的新皇帝却将张养浩召了回来,不仅授其中书省右司都事,不久还令其主持元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就因这次大考使张养浩名扬天下、得垂青史。

又是几年过去了,那年正月初七,时任皇帝打算在宫内灯叠鳌山,以庆元宵。张养浩急忙写折谏阻。左丞相拜住将他的奏疏藏袖紧急入宫说:“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我希望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没听完的英宗马上大怒,可看过拜住递上来的奏疏之后,立即转嗔为喜:“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就爽快地取消了遍点花灯的计划,还下令赐给张养浩许多钱财布匹,以表彰他的正直。可是刚入六月,时任参议中书省事的张养浩就突然辞职了,理由是“家父年迈,急需奉养”。再后来,朝廷曾先后七次召他出任礼部尚书,张养浩次次婉言谢绝,史书称他“不拜”,乡人问其理由,他又一次说:“乐归故郡养浩气,也攒精神课之孙”。

当历史翻到元顺帝(元惠宗)时,国家中枢的腐败达到了极点,至正十一年时天下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红巾军大起义。颍州有韩山童与刘福通,蕲州乃徐寿辉与彭莹玉,再后就是徐寿辉。徐寿辉称帝后,拜邹普胜为太师。
对,这个邹普胜就是当年张养浩所救的那具“饿殍”。
至正十二年(1352)1月,徐寿辉令邹普胜带兵攻占武昌。邹普胜佯装投降,混入城内,一举攻克鄂州(武昌)。元室威顺王宽彻普化、湖广行省平章和尚连夜弃城逃走;然而不久又卷土重来,武昌近郊反复激战,致使千村尽灭,就连灵泉寺也未能幸免。

家居灵泉的张养浩后人张诚,在《张氏祖庙传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邹普胜为了报答高祖养浩公当年的救命之恩,在大战前夕,曾派兵将张氏一家的100多人送往饶州,这才躲脱了这场兵燹,保全了灵泉张家的血脉。
至正十八年陈友谅自称汉王后仍拜邹普胜为太师。太师邹普胜常觉他有今日,全为张养浩所赐,故将其在祖籍设里,取名“归郡”。
可是几年后陈友谅战死、陈理投降,邹普胜也失踪,取胜后的朱元璋,岂能容下普胜所设的“归郡里”?不久,“归郡里”就更名为“龙泉里”替代,张养浩也渐渐淡出江夏,不是喜欢掉书袋子的人,谁能识他?况且陈汉历史太短,都来不及有史臣记载就堙没于荒草。
几百年后,五里界人在历史的烟尘中无意中邂逅了“归郡里”,并创新重置为路名,这其实也是对优良传统的恢复,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深化了历史记忆。

2024.10.16

作者:彭敦运,武汉江夏高中退休教师。

播诵:王强 ,中共党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武汉市菲尼克斯艺术培训学校执行校长,湖北省武汉市领航新启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四年阅读已逾一亿九千多万。湖北省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

欢迎点此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