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的记忆与奥秘
文/李广昌
午后时光,我悠然漫步至牡丹亭公园的河畔,目光被一座亭子旁的花带所吸引。那里,葎草肆意生长,它们以茎上细密的小钩刺为武器,沿着砖缝顽强攀爬,直至覆盖整片城墙。它们仿佛在低语,与脚下滔滔不息的章江水共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那些葎草的叶片,如同锯齿般锋利,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绿色的光泽。茎秆上的倒刺,更是宛如一层青色的铠甲,既美丽又危险。记得儿时,每当经过菜园边,那些调皮的葎草总是悄悄伸出它们的“手”,勾住我的裤脚,伴随着“啦啦”的声响,留下一个个小小的恶作剧。因此,它们在我们心中有了许多别名:“拉拉藤”、“锯锯藤”、“勒草”、“割人藤”。而它们那掌状五深分裂的叶片,又让人联想到“五爪龙”、“大叶五爪龙”的威猛形象。淘气的小伙伴们,总会悄悄摘下一把,从背后偷袭,用它们来抽打别人的衣服,然后猛地一拉,将人连同衣服一起拽得踉跄。如今回想起这些趣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份纯真的快乐依旧温暖心田。
葎草,这株在《别录》中早有记载的桑科植物,不仅承载着我们的童年记忆,更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提到,它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在民间,人们常用葎草根炖猪瘦肉来治疗瘰疬;用葎草煎水熏洗,以缓解皮肤瘙痒或痔疮脱肛的痛苦;对于小儿天疱疮,则用葎草煎水洗患处,并忌口鱼腥等发物;而对于砂石淋,则用鲜葎草捣烂,加开水擂汁内服。
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葎草的奥秘:它含有木犀草素、葡萄糖甙、胆碱及天门冬酰胺等多种成分。药理实验表明,其茎、叶的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在70、80年代,葎草更是成为了多种中成药的主药,如预防和治疗感冒的“青菊感冒片”、治疗急性胃肠炎的“止泻冲剂”以及用于治疗肺结核的“复方葎草糖浆”等。
如今,在中医中药振兴的春风中,葎草这株承载着人们千年疗病智慧的小草,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它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让我们共同期待它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