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尘世流年》诗评
在时光的褶皱里,寻找生命的诗性栖居一一评组诗《尘世流年》
文/超群
在当代诗歌创作中,以人生历程为题材的作品并不鲜见,但文必标先生的《尘世流年》,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邃的生命思考,在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这组由三十首律诗组成的鸿篇巨制,以时间为经,以生命为纬,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诗人以“尘世流年”为总题,将人生百态浓缩于三十个重要节点,既是对传统“人生礼赞”题材的继承,又是对现代生命诗学的创新性探索。
一、时间的诗性重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尘世流年》以时间为线索,从初生到寿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叙事框架。这种线性叙事方式看似传统,实则暗含了现代的解构与重构。诗人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如洗三、满月、抓周、弱冠等)与现代生命历程(如中考、高考、恋爱、工作等)融为一体,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极强的现代生活气息。
在时间处理上,诗人采用了“压缩”与“延展”并置的手法。对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每一个重要节点,仿佛将时光拉长;而对中年以后的人生,则采用更为凝练的笔法,体现出岁月流逝的加速度。这种时间处理方式,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主观体验:年少时总觉得时光漫长,年长后却感叹岁月匆匆。
二、生命的诗学表达:在具象与抽象之间
组诗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鲜明的意象特征。诗人善于将抽象的生命感悟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初生时的“曙雀晐”,象征着生命的曙光;成童礼上的“朱砂启智”,寓意着智慧的开启;高考时的“独木通关”,暗喻人生的关键抉择;期颐之年的“彩衣甘食”,则描绘出生命的圆满。这些意象既具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饱含现代生活的鲜明气息。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始终保持着节制与含蓄。即便是在表现生离死别的最后一首《寿终》诗中,诗人也没有陷入悲情的宣泄,而是以“出走此生何论寿?归来还是少年郎”作结束,将死亡升华为一种生命的轮回与超越。这种克制的抒情方式,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哀而不伤”的美学传统。
三、文化的诗性传承:在继承与创新之间
《尘世流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诗人不仅熟练地运用了“曙雀”、“晐”等古雅词汇,还在诗中融入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如“舞勺之年”、“志学之年”、“弱冠”等人生礼仪;“洗三”、“抓周”等民俗传统;“投壶”、“弄璋”等文化典故。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并不是简单词语的堆砌,而是经过现代意识的过滤和重构,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形式创新方面,诗人将传统的七言律诗与现代生活内容完美结合。每首诗都严格遵循律诗的格律要求,但在内容的表达上却充满现代气息。如《高考》一诗中,“审题焉敢半分错,下笔犹须数刻全”既符合律诗的对仗要求,又生动地描绘了现代学子的应试场景。这种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的融合,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四、生命的诗性思考:在个体与普遍之间
组诗通过对个体生命历程的描绘,折射出普遍的人生哲理。诗人既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又思考普遍的人生意义。在《三十而立》中,“但遵父命成家易,浑似云中立业难”道出了现代人的生活、生存困境;在《四十不惑》中,“三省吾身终不惑,虚名尘化落乌沙”则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贯穿始终。从初生时的“惊尘世”到寿终时的“归来还是少年郎”,组诗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哲学体系。诗人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又追求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既珍惜生命的有限性,又向往精神的永恒性。这种对生命意义的双重思考,使组诗具有了深邃的哲学内涵。
《尘世流年》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邃的生命思考,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这组诗不仅是对个体生命历程的诗性记录,更是对普遍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它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气息;既保持了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又体现了现代诗歌的思想深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尘世流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诗性的栖居方式,让我们在时光的褶皱里,寻找生命的真谛。
完
2025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