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燕的文字(二)
散文创作有三种状态:自发状态、自觉状态、自由状态,呈金字塔状。自发状态是一种感性状态,作者有创作兴趣而无创作方向,自觉状态是一种理性状态,作者对创作方向和创作范围进行自觉的探索,自由状态是创作的最高状态,作者进入了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创作境界。
在我认识的蓝田写作群里,曹林燕是一位具有灵性和自觉创作意识的作家。
迄今为止,林燕的散文创作方向,可以说是从乡土创作到生态美学。
人类的创作,大多从自己熟悉的环境开始。蓝田的创作群,大部分出身于乡村,创作自然也从乡土出发,描写个人昔日生活的农村环境、成长经历,旧人旧物,属于对昔年生活的回忆和昔日情感的留恋。
曹林燕自然也不例外。
林燕是焦岱川洋峪河人。洋峪河属于浐河支流焦岱河的支流之一,由发源于云台山,在古籍《水经注》分别称为"大谷水"和"孟谷水"的大小洋峪河汇流而成。二水合流后,于今焦岱镇西北,柳家湾以西汇入焦岱河。
洋峪河流域,大大小小分布着十多个村子。这些现存的村子,据我的初步判断,全部由明清时期移民形成。从平川的张家村到山中的肖梁,移民总的搬迁顺序是从北到南,从川到岭。而林燕的出生地东光村,属于洋峪河初出峪口,平川初步形成的初始之地。
自幼生活在此,林燕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充满了感情。在第一部散文集《从故乡出发》里,她描写了故乡别样的美丽风景,充满了对故乡的倾心,对桑梓的热爱与自豪,你从这里可以读到洋峪河的河流、池塘、晚风斜阳,已经故去的一个个亲人,以及那些像风一样逝去的再不回来的岁月……
孩子大了,总要告别父母,走出故乡。几十年过去,经过人世间的风雨沧桑,我们却又要回望故乡。只是人去事非,加上工业化的影响,故乡再也不是旧时模样。于是在回忆旧事,描写乡愁的同时,总会产生一些对村庄未来命运的深度思考,过去的村庄到底有哪些因素值得作为财富留给未来?怎样才能留住我们心目中的村庄?如何通过感性的文学语言把这些理性的思考表达出来,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旧日物事的怀念和留恋?这样林燕的创作,自然就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一一自觉阶段。
林燕是经过正规师范教育,学习过美学原理的。她的散文有一个特奌,就是她善于通过一双慧目发现故乡细微的美好之处。她对故乡的描写充满了画面感。洋峪川的山林之趣,村庄之和谐静好、传统农耕的父亲背影和劳动之美,都一一呈现在她的笔下,这是作者心目中的精神家园,也是自古以来无数文人所追求的"田园之乐"。
传统的田园生活,农业耕作同自然密切结合在一起,四时有序,乡风纯朴,众多传统文人描写的田园之乐,就是这样一种"桃源情景"。
然而,这种田园之乐的背后,是艰苦的农业劳动。传统文人心中的田园之乐,只看到了传统农村生活美好的一面,忽视了农民的艰辛和苦难,属于浮光掠影式的浅薄描述。
陶渊明归去来兮,充满了对传统田园耕读生涯的想往。他对田园和自由的喜爱发自内心,但最终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的却是农民的艰辛和苦难,所以才要寻找他的桃花源。
现代人对进城趋之若鹜。城市繁华而便利,有富丽堂皇的高大建筑,设施健全,交通方便,并且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娱乐项目。人们奔城市而去,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是对枯燥艰苦农业劳动的逃避。而城市化的发展,使乡村进一步空心化,只剩下了老弱病残。而城市的物质生活是丰盈的,但浮躁喧嚣的生活掩盖不了心灵的空虚和精神的贫瘠。在这个日益追求感官刺激的时代,我们又去哪里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呢?
生态美学应运而生。
人态的生活生产,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其中生态和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称之为生态环境。传统农村生态,正在于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水乳交融,万物欣欣向荣,循环有序,人类循季而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人和自然的和谐夲身就是一种美,即生态美。
城市也是有生态的。山水、草木、花卉,园艺,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懂得生活和美的人。
生态美学,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打通城乡,重构生态,实现城乡生态的整体协调。
事实上,现代工业和科技解构了传统农村,然而它使农业劳动简单化,反过来为我们重构农村生态,寻找现代的田园之乐提供了条件。
而乡土美学则属于生态美学的一部分,其实质是在新的条件下重构农村生态,实现现代人的田园之乐。
于是,曹林燕对于现代精神家园的写作,感性之外,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一方面,她利用善于发现和描述乡村之美的心灵和文笔,进一步挖掘了洋峪河山林的幽静和野趣,上一代人简单却又充实的田园生活,以及传统节气的物候之象和文化涵义,这就是她的第二本散文集《人间时光》,而她的写作,使偏僻的洋峪川渐为世人所知,慢慢唤醒了人们对田园的记忆和重新向往。
另一方面,她在喧嚣浮躁的城市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固守寂寞和孤独,坚持生态散文创作。她对灞河两岸风物的观察和记录,已有十年之久。她观察花草和水鸟,细致入微,有着准确和独特的个人体验。她知道柳有雌雄,柳芽颜色有异。一次她因为观察,以致淋雨感冒。
河流、村庄、坡野、天空、街巷、菜畦、山沟、树林、栈桥、堤岸、草地、野花、草药、昆虫、飞鸟、涉禽、节气、书籍、美食、茶汤、小人物……都一一出现在她的笔下。记录日常的同时,是在探入生活与自然界,与草木交流,也同自己对话。
人其实是生态的一部分,无人,便无生态的意义和趣味。由于人工机巧,使得人日益脱离自然,变得浮躁,变得喧嚣,变得短视。如何回归自然,使自己和自然重新触为一体,这是生态美学的意趣所在。
因此,在观察自然的同时,林燕还在观察灞河两岸和附近城乡结合部的人们,将她们谈话和活动记录下来。河对面的白鹿原的乡野耕作,河滨路和广场上散步和晨炼的行人,附近的城乡接合部街巷里的园艺,贾沟的工作室周围,人工和天然结合在一起,俱进入了她的写作范围。
冬天在贾沟翻新工作室门前的菜地,她听见雪粒窸窸窣窣打在竹叶上的声音,沟里野鸡扑啦啦的声音,对面坡梁上斑鸠幽远的“咕咕咕”声,村人下地的脚步声,听沟侧窑洞里师父与人隐隐谈话的声音和从圆通寺中传来的悠悠禅音。在写一个拔菜的农妇时,她看到了她爱美的风流。写一个放羊的老汉时,写他的拙朴,以及从中透出的精明。她写手艺人唐萍,写摆地摊饭的宋佳,以及河边的采花女。
在《苇丛深处》一文中,她在写物态的时候,忽然写到了一位捞取萍草,作为原料的制香人。初看时愣了一下,表似不附主题,随之恍然大悟。传统制香,原料取之自然,最终融于自然。这正是生态美学应有之意啊。
所有这些,都汇集在《万物从容》这本书中。其言浅意深,似乎散淡随意,实有曲径通幽之妙。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描写生态,其实也可以看作写作诀窍。只有把握时代方向,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在写作上不断取得进步。
写于二院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