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也正名乎”
文/沈亚春
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首先体现在魅力无穷的汉字方面。汉字属表意文字,意蕴十分丰富。它本身就是生命,就是艺术,就是舞蹈,就是开采不尽的矿藏。有时,我们会为某个汉字的绝妙运用而咋舌;有时,我们更会为汉字体系的宏博而惊艳!其中,匠心独运,形象贴切,妙趣横生的字谜,就最有说服力。汉字以形表意,既是一种便捷,又是一种局限,我们的祖先却运用超常的智慧,克服了它的短板,巧妙地平衡了实象和实字、虚象和虚字之间的关系。“必”是一个很寻常的虚字,用它来制作字谜难度相当大,但无数聪明的灯谜高手却尽展长才,大显身手,抓住汉字独有的形体特点,为我们创作出了不少妙不可言的谜语。“必”字从字形上看,就是由一个长撇和一个“心”字叠加在一起,这看起来十分简单,这些字谜就从这“简单”中挖出丰富的意涵。如,“人残心不残。”“人”有撇捺两笔,而“必”字中只有一个撇,叫“人”残。“心”字完好无损,叫“心”不残。谜面十分贴切,并且含有“身残志坚”的励志意。“一心共白头”,“一”指一个撇,它和“心”字长相厮守,永不分开,含“白头到老”的祝福意。“灵台无计逃神矢。”这是鲁迅先生《自题小像》诗中的一句,鲁迅先生当时也只是有感而发,表达自己苦闷、彷徨的心绪,绝对想不到它竟是一个绝佳的灯谜。原句写得很妙,既富于形象又将中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含义隽永,耐人寻味。“灵台”是中国的说法,指心灵空间。“神矢”是西方说法,指爱神之箭,同时,把神箭换成神矢,又成了国产货。谜语将“必”字的一撇形象地比喻为插在心头的一支箭,形象中照应诗中“无计”语意,妙然天成!“轻舟短棹水波横。”谜面将“必”字拆成三个小件,卧钩形似小船,一撇如同短棹,三点俨似滟滟水波。撇开谜语的技巧不谈,单从字面上就给人一种清新愉悦之感,仿佛眼前出现一幅“绿水逶迤”,“微动涟漪”,“隐隐笙歌处处随”的美景。”“心如刀割。”“必”字的一撇可以是“矢”,可以是“棹”,当然可以比喻为“刀”,况且书法歌诀中就有“撇如刀,捺如枪(扫)”的说法。这个谜文有点“先声夺人”的意味,乍一听令人大吃一惊,不过还好,这刀是“铅刀”,割的也是“铅心”。这一“割”用得太妙了!还有“一箭穿心”,这一箭可就厉害了,怕是用来对付仇敌的吧?我们还可以来点斯文的,叫“刻舟求剑”,在船上刻个记号,等会儿我们也来个“海底捞”!这又是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笑过之后更给人一些可贵的启示。

沈亚春,男,汉族,籍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二中退休教师,中教高级职称。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全国优秀楹联教师,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诗联作品散见于湖北省楹联专辑,黄梅县诗联专刊。教学论文《把脉职业班主任》《炫耀》《智者的谎言》等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专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