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传承记
作者:李富田
坐落在河北邯郸峰峰矿区李岗西村的《李氏祠堂》,始建于清道光29年(1849年)八月,距今已有176年的历史,是邯郸市命名的第一批“保护古建筑”,今年元月份“李氏祠堂文化”又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祠堂坐东朝西,青砖黛瓦,起脊房顶,砖木结构。总长17米,宽11米,建筑面积为187平方米。正房瓦顶带廊檐为上房5间,南北厢房各3间,是中国北方标准的四合院。构造严谨,庄严肃穆,美观大方。登高远眺:三面青山环抱中,祠堂屹立似明珠。
站在大门口抬头观看,祠堂大门上方的飞檐翘角美观大方,“敬祖阁”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一幅红底黄字“祖辈功德流芳远,子孙荣幸世泽长”的楹联格外醒目。大门左侧墙上是2024年修缮祠堂的功德碑,右侧是《李氏祠堂》简介。正门对面是庄严肃穆的影壁墙,身临其境会让人顿生敬畏之感。
青砖黛瓦映朝霞,百年古树伴堂中。 跨进大门,院内松柏长青,气侯宜人。五间上房规模宏整,门前出厦宽畅新颖,两根粗壮的石柱支撑着厦顶,柱子上“赤诚忠耿奉献业绩,孝敬严慈热爱中华”的楹联会让人热血沸腾。正厅门上的堂号“义宗堂”告诫人们礼义当先,忠孝为本。左边墙壁上镶嵌着“邯郸市第一批保护古建筑”的石刻墙字板,大厅左侧竖有一通清道光29年初建祠堂时的石碑,还有第九世族人李以唐的墓门石刻楹联原件。横联是“山水秀、庆牛眠”,竖联是“破琴真可忆伯乐,挂剑常为思李子”。大厅右侧有石碑的碑头(石碑和碑座已丢失,李以唐曾初任明万历年间金乡县知县,后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在院子北面的内侧墙上悬挂着清朝皇帝亲自任命的翰林院学士兼河南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名书法家王垿书写并颁发的19世族人李芳梓祖母李李氏的贞节大扁,“志凛冰霜”四个大字光耀千秋。李芳梓祖父李中恭在19岁时病故,其妻李李氏在夫病故三个月后墓生儿一子,名广西。李李氏含辛茹苦,将儿养大成人,守节有名,经县、府以上查明鉴核,在清光绪三十年,为其门首悬挂贞节大匾一块。同时还陈列着几件过去祭祖大典时用过的“半朝銮驾”,金瓜、钺斧、朝天蹬(据查完整的执事道具共有12件,日月、伸手、蜷手、耷拉手、锡杵、银锤、狼牙梭、鬼头刀、廻避牌等)。显示着阵容庞大,声势惊人,文化内涵丰富,艺术含量较高,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轻轻的迈进正堂屋内,正中摆放着石刻供桌祖先牌位及祭祀物品。墙上依次悬挂着序言、家训、家谱轴子,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为国捐躯的烈士名单;返回北厢房,墙上悬挂着李氏名人简介、族人书法作品、好儿媳好妻子事迹介绍,展柜上陈列着李氏老家谱复印件和修改后的手抄本家谱以及1978年出版的李氏家谱彩印本,还摆放着族人的部分文学作品;南厢房是专门为孤寡老人养老的房间。解放初期,有一李氏族人李老双闯关东回来无处安身,李氏族人共商要扶贫济困,特许他在此安身立命并轮流照顾到老,直到为他送终安葬。
尤其让我难忘的,还是祠堂管委会成员李有军满怀深情讲述的祭祖大典的具体过程,听后让人感觉恍如昨日,记忆犹新。
每年的大年初一凌晨,李氏族人集聚祠堂,首先依序进入正堂祭拜先祖。紧接着由长者带领大家重温家训,回忆家史。最后是介绍古今模范人物的生平业绩,重点讲解他们爱党爱国的先进事迹。激发族人报本思源,尊祖敬老,崇文尚武,爱党爱国、振兴乡村的良好家风。
祠堂设立176年以来,祭祖大典年年如此,薪火相传。“黎明即起,洒扫庭厨。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亲自检点。酒要少饮,事要多治。以劳为本,和睦友邻。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尊长育幼,孝敬严慈。奉公守法,求实上进。卫国为民,报效祖国”。72个字的李氏家训简单明确,通俗易懂。仔细研读,李氏家训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与党和国家提倡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往今来,在家训的影响下,在家风的传承下,在李氏族人的努力下,先后涌现出三任知县,一任福建省巡检司,一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秀才文人若干名;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抗日英雄及革命烈士9人,很多父母动员儿子把兵当,妻子送郎上战场,李氏族人就先后有30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很多人立功受奖;尤其是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教育培养下,在祠堂文化的熏陶下,截止目前,从五世祖李子重到李岗西建庙立祖以来,已繁衍到23代,计360余户1200多人,先后涌现出一批爱党爱国的中华好儿女,李氏好儿郎。其中师级干部3人,厅局级1人,县团级9人,科级干部43人,共产党员133人,大中专毕业生80多人。其中有全国著名作家李一信和著名书法家李福祥。一大批李氏后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展翅高飞,为党和国家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真是祠堂文化代代传,一代更比一代强。
作者简介:
李富田,70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先后当过农民、下过煤窑,干过法律,多次立功授奖,曾获得全省“人民满意的检察官”。
多年来自强不息,笔耕不辍。在各类报刊杂志和自媒体发表稿件多篇。主编撰写了《前进中的峰峰检察》、《八特人物志》、《甲子舂秋》等作品,受到普遍好评。
制作: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