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凤菜:春日里的自然馈赠
文/李广昌
每天下午,当我漫步至电信家属院的门球场时,总会被那片不规则分布、暗红色的蔬菜所吸引。春风轻拂,它们仿佛在低语,那是红凤菜的领地,在春日里静静绽放。
经过连续两个夜晚的春雨洗礼,原本矮小而略显老气的红凤菜,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突突往上窜。阳光照耀下,它那叶面绿色、背面紫红的叶片,闪烁着耀眼的银光,宛如被春雨滋润、春风轻抚过的绸缎,美不胜收。
春雨过后,红凤菜的根系在板结的黄土中舒展身姿,展现出勃勃生机。人们会采摘那些折断后茎秆抽出、暗红如婴儿拳头般的新芽嫩叶,带回家中炒食或加入猪瘦肉打汤。那红红的肉汤,犹如洒下的葡萄酒,醇厚而香浓,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红凤菜作为一种从不打药的蔬菜,是真正的民间食药两用绿色食品。
红凤菜,学名菊三七,属于菊科植物。因其全株带肉质,叶面绿色、背面红紫色,又被赋予了红背菜、血皮菜、叶下红、红菜、木耳菜、红背三七等美名。它味甘、辛,性凉,具有凉血止血、清热消肿的功效。常被用于治疗咳血、血崩、痛经、跌倒损伤、肾盂肾炎腰痛、支气管炎、盆腔炎、中暑以及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在民间,人们常用鲜红凤菜捣烂外敷,治疗外伤出血;加白酒捣烂外敷则能治疗甲沟炎;加入少许食盐或白糖同捣烂外敷,则可治疗疔疮痈肿;晒干的红凤菜研成细粉,还可用于治疗溃疡久不收口的疮疡。
现代研究表明,红凤菜含有黄酮甙成分,这或许正是其药用价值的理论基础。
早在清朝时期,植物学家吴其濬就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了红凤菜(木耳菜):“产南安,一名血皮菜。紫茎,叶面绿,背亦紫,长叶如苋而多蔬齿,土人嗜之,味滑如落葵;亦治妇科血病,酒煎服有效云。”由此可见,我们南安的红凤菜早已闻名全国。远方的朋友,您是否也想尝尝这名人笔下的红凤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