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八章 姨母一家
李洪君
李衡姨夫妇——封建婚姻的受害者。李衡姨夫妇如健在,李衡姨(杨惠)应是105岁(2023年),李衡姨夫(何山岭)是93岁。两个人差12岁。
那时两家的日子过得还可以。何山岭父亲早逝,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杨惠的亲姑姑就在那个村上,应该是这位亲姑姑给杨惠做的媒吧。当时,杨惠18岁,何山岭6岁,多么荒唐的婚姻。可是当时李衡的大舅(杨光华)、二舅(杨光世)也都是8岁、9岁给找的17岁、18岁的媳妇啊!父母做主的啊。
李衡的两个舅、两个妗子都是白头到老的夫妻,他(她)们幸福吗?只有他(她)们自己最清楚。
杨惠和何山岭的的婚姻,也是白头到老的夫妻。李衡断定他(她)们也是不幸福的。李衡记得大妗子给李衡讲过,说:“你那个姨夫,是根独苗,又没人管教,也没人管得了,可不成孩了,任性得很。有一次,你姨带着他回家来(回娘家),他跑出去跟人家孩子打架,打不过人家,跑回来哭、闹,怎么也哄不下来了,任性地很。没办法,你舅在大门外抽打着墙,装着小孩子哭叫,你姨在家哄着,说:“我弟弟在外边把那个小子打了,替你报仇了,你听听,还哭!”好不容易,才算哄下来。
何山岭稍大点,十几岁什么也不正干,不务正业。谁说也不听,老母亲管不了,媳妇说也不听,亲友劝也不管事,十六七岁就把他爹留下的那点家业败坏得精光。还好,正赶上解放,划了个好成分——贫农。
杨惠安守本分,勤俭持家;何山岭浪里浪荡,不务正业,这样的两个人怎么能生活在一起,听说两人整天吵架。人往往有一种劣根性,你越爱他、越关心他、越帮助他,越管他,他越不尊重你,乃至欺负你;对这种人你只有从力量上先制服他,然后再以理服之、以情爱之,但作为一个弱小的小脚女人怎么能从力量上制服一个大小伙子呢?建国初期,李衡姨夫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封建礼教把这样的两个人绑在了一起,且白头到老,岂不是罪孽。
杨惠都三十五六岁了,还没有孩子,都商议让杨惠抱养个孩子。
李衡家的邻居——张家,在李家营村姥娘家落户。两家是紧挨着的邻居,他们家辈分大,老两口的孩子还是李衡的爷爷辈呢!他们家连着6个小子,小的四五岁,大的十五六岁,家里贫苦的很,孩子连衣服都穿不上,冬天几个孩子用条破被子围在炕上。可是,又生了个老七。可能是觉得实在无力再抚养这个孩子了,生下来就扔到磨道里(磨面的石磨屋里)还是早春天气,天气还挺冷,任其哭叫,想孩子死了再扔出去。
李衡母亲杨秀听说了,赶忙跑到张家,说:“张家奶奶,听说你生了个大胖小子,想把孩子给扔了,快把孩子抱回来,我给孩子找条活路。”谁不心疼自己孩子呢,是实在养不起了,才狠心扔掉。抱回了孩子,杨秀一看,孩子浑身都冻紫了,慌忙脱下自己的棉袄把孩子包上,看着孩子的小脸说:
“多好的孩子啊!我姐姐一直没有个孩子,想抱养一个,我要早知道您不想要了,早就给你说了。我把孩子抱给我姐姐行吗?”
“行,行。给孩子条活路就行。老邻居,你看我们这一大帮子,越不想要了,他越来,我们实在是养不起了。”张家爷爷奶奶说。
杨秀说:“我姐姐就两口过,就盼个孩子。这样吧,咱说好了,孩子抱去就是人家何家的孩子了。我姐姐三十好几了,没孩子,养大就指望这孩子了,不兴再往回要的!”
“你放心吧,老邻居,都是我扔掉的孩子了,是你又给他一条活命,你放心,我俩不会那样做的,我们还有这么一大帮呢。”张家爷爷奶奶说。
杨秀抱着这个孩子送给了姐姐。这个孩子就成了李衡的姨兄弟。杨惠把这个孩子视如生命,她从这个孩子身上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杨惠对这个孩子夏怕热着、冬怕冻着,又怕磕着、又怕碰着,又怕渴着、又怕饿着的,抱到手上怕掉了,含到口里怕化了。何山岭不怎么着家,娘俩相依为命,杨惠真是百般艰辛地一口水、一口饭,一把屎、一把尿的把这个孩子拉扯大,很是不易。也是这个孩子给了杨惠生活的希望。孩子取名叫何翔。比李衡小三岁。
1971年初,李衡到他们家,何翔兄弟已18岁了。长得忠厚结实,1.65米的个子,已经是一个好劳动力了,由于处在这样一种家庭环境中,显得也较成熟。就是喜欢上了抽烟,整天装着个烟口袋,装着卷烟的纸,随时随地的自己卷烟抽,烟瘾还很大。
刚到时间不长,有一次,李衡问何翔弟弟:
“我姨夫现在怎样?”
弟弟说:“岁数也大了,40多岁了,比以前强多了,也知道过日子了,就是还是大吹大啦,劣性难改。有时还和我娘吵架。”
李衡说:“这也不错,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他也改了不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会越来越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