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维度看文化价值观的深层矛盾
作为深耕国学多年的教育者,笔者常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困惑:为何武侠小说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口号振聋发聩,但现实中却屡屡被批评为脱离实际?这种矛盾背后,实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基因在碰撞——武侠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与圣贤思想中的“民为邦本”理念,本质上是水火不容的。
一、武侠英雄的“超能力悖论”:个人武力与历史规律的对抗
金庸笔下的杨过、张无忌等人物,虽身负绝世武功,却无法改变历史进程。杨过能击杀蒙哥却救不了南宋,张无忌空有一身神功却撼动不了朱元璋的帝王之路。这种“金庸悖论”揭示了武侠文化的根本性缺陷:个人英雄主义本质上是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它将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于孤胆英雄的“奇遇”,却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集体力量的决定性作用。正如教员所言,这种“自由散漫性”与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精神根本对立。
反观圣贤文化,无论是《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警示,还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宣言,都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墨家更以“兼爱”“非攻”思想,将侠义精神升华为对底层民众的关怀,主张通过制度性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两相对比,武侠的“救世主情结”与圣贤的民本思想在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
二、武侠叙事的悲剧性:个人理想与集体现实的撕裂
金庸早期作品中的郭靖、乔峰,看似践行“为国为民”的誓言,实则陷入身份认同的撕裂。郭靖守襄阳十余载,最终仍难逃“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宿命;乔峰以断箭自尽,用生命证明“侠之大者”的虚妄。这种悲剧性映射出武侠文化的深层困境:当个人英雄主义遭遇复杂现实时,往往沦为理想主义者的殉道仪式。
而圣贤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中得到完美诠释。从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决策部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为邦本”转化为制度性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武侠的“江湖恩怨”形成鲜明对照。
三、文化基因的深层对立:小资幻想与文明底色的冲突
武侠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本质上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心理投射。徐克电影《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的票房失利,恰印证了这种幻想的破灭。当中国崛起的步伐不可阻挡,当“基建狂魔”“航天英雄”等集体成就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图腾,武侠的“个人救世”叙事显得愈发苍白。
而圣贤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根植于中华文明“天下为公”的底色。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集体奉献,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均体现着对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这种思想在当代更转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与武侠的“江湖恩怨”形成鲜明对照。
结语:超越二元对立,重构文化价值
武侠文化的没落并非偶然,而是其内在逻辑与时代精神冲突的必然结果。正如金庸在《鹿鼎记》中以韦小宝的世俗成功解构侠客神话,我们亦需在批判中寻找文化转型的可能:既要警惕个人英雄主义对集体力量的消解,也要避免民本思想异化为威权统治的遮羞布。唯有将“民为邦本”的制度实践与“侠之大者”的精神追求相结合,方能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让侠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本文观点综合自等文献)
延伸思考:当我们在讨论“侠义”时,究竟该致敬郭靖的孤城坚守,还是钦佩脱贫攻坚战中无数基层干部的日夜奉献?或许真正的答案,就藏在“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集体信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