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红色斑竹山游记
(视频摄制:罗道明)
春日的阳光斜斜地洒在赣西大地上,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九十周年的日子里,中共安源区政协老干部支部,邀请民主党派人士一起,循着历史的脉络,踏上了萍乡斑竹山的红色之旅。这座藏于湘赣边界的山峦,不仅是翠竹如海的天然画卷,更是一段烽火岁月的见证者。大巴车一路从萍乡城向上栗县前行,穿过繁华的市区,一个多小时后,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仿佛每一步都叩响着1928年那场起义的鼓点。
一、翠竹深处,历史的回响
穿过一片苍郁的竹林,风过处,竹叶沙沙作响,似在低语昔日的壮烈。据史料载,1928年1月,中共上栗区委在此秘密策划斑竹山起义,在小年夜,里应外合夺取靖卫队枪支,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二团,掀起了萍北的红色割据序幕。如今的竹林间,仍可见零星残存的战壕与石垒。老同志们抚过一块青苔斑驳的巨石,仿佛触摸到了起义者们滚烫的信念——他们曾在此高唱《国际歌》,将“杀尽土豪劣绅”的誓言刻进山岩的褶皱里。
行至半山,一座青灰色的纪念碑巍然矗立。碑文镌刻着起义始末,字迹已略显模糊,却掩不住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碑旁的老者告诉我,当年起义军在此整编后,曾以斑竹山为根据地,发动农民掘田塍、烧契约,将土地分予贫苦百姓。山间民谣“人有三千三,扎在斑竹山”至今仍在老人口中传唱,字字铿锵,如竹节般刚直。
二、硝烟散尽,山河焕新
沿石阶攀至山顶,豁然开朗。昔日的战场已化作观景台,俯瞰山下,梯田层叠如绿浪,白墙黛瓦的村落点缀其间。导游指向远方清溪镇的方向——当年工农革命军与敌军激战的旧址,如今已是油菜花海漫卷的金色原野。唯有山腰处复建的“工农兵恳亲大会”场景雕塑,定格着那个夜晚:火把映红的脸庞,紧握梭镖的手,以及望向黎明的灼灼目光。
下山途中,偶遇一群系红领巾的孩童。他们在老师带领下重走“红军路”,稚嫩的童声诵读着肖克、贺龙部队渡江北上抗日的故事。这让我们大家想起山脚那座新修的“斑竹山起义陈列馆”,玻璃展柜中陈列着锈迹斑斑的老式枪支、手榴弹,还有破旧的煤油灯与草鞋,无声诉说着斑竹山火种如何汇入湘赣苏区的燎原之势。老党员们认真倾听着年轻的讲解员讲述当年斑竹山起义的经过,观看一幅幅历史照片和一帧帧历史文物,眼前仿佛在放映着革命先辈们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场景。斑竹山起义是秋收起义的后续。贺庆仁,这位来自安源丹江的中共领导者,当时便是中共上栗区委书记,并担任斑竹山红二团的政委。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的余部被编入肖克的红六军团,后来随贺龙参加长征……。
斑竹山起义被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出生于一九四一年,今年八十四岁的老党员尹志斌讲述了其祖父也参加了斑竹山红军,几个月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回家当农民,而老家的刘姓红军大队长,被敌人捉住后,大义凛然,对乡亲们说:“我回不来了,我死后帮我收下尸!”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必须百倍珍惜!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三、竹韵悠悠,精神永续
春风携来竹叶清香,陈列馆播放的《十送红军》旋律交织,和不远处小西湖的迷人风景与游人笑语隐约可闻,那是新时代的乐章;而斑竹山的竹,依然以百年前的姿态挺立,将血色记忆沉淀为苍翠的年轮。山脚下,村民们摆出竹筒饭与艾米果,笑谈间表露出对“斑竹山红色研学基地”的自豪。历史与当下,在此刻的烟火气中悄然相融。
归途车上,翻看手机里拍摄的起义布告拓片照片,“废除债欠”四个大字力透纸背。忽然懂得:斑竹山的红,不仅是枪林弹雨的热血,更是扎根泥土、破土而出的生机。正如那漫山斑竹,风雨摧折后,总能以新绿续写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