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夏区文化路中学
支持单位:江夏区妇联
省朗协语言研究与实践基地
作者:化雪老詩 诵读:沈乐 周媛 韩卓琪
音乐合成:江丽芳 编辑:杨建松
走进武昌都府堤20号“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列室,显眼处有张男女合照,尽管黑白老照比较模糊,但依然可以看出男士英俊潇洒、文质彬彬,女士亭亭玉立、笑靥如花。照片左侧有行行书小字“最可纪念的一日,一九二七·四·二八·武昌第一小学[1]”。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与会的革命夫妻代表瞿秋白和杨之华的合影,拍于中共五大召开期间……”
瞿秋白是新当选的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
杨之华(1901—1973年),又名杏花、文君、杜宁。她父亲杨羹梅是浙江萧山坎山镇三岔路(现属瓜沥)一名颇有风度的丝商,因他思想比较开放,故在女儿很小时就让她入校启蒙。14岁那年文墨初通的杨之华又想去杭州读书,父亲不仅慨然许诺,还亲自托人将她送进了浙江甲种女子实业学校。1916年毕业后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成为学校里一名众人瞩目的才女。“五四”运动爆发后,杨才女把头一扬,举起小红旗与浙江一师的男同学一起上街游行、演讲,向广大民众宣传爱国与反帝。
1920年,接受了“五四”运动洗礼的杨之华已经不满足于西湖边的学校生活,听说上海的《星期评论》社要组织一批学生去苏联,她毅然放弃了师范的毕业文凭前往入群,准备北去,然而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她们未能如愿,赶到上海的杨之华只好留在《星期评论》社帮工。那时的《星期评论》是舆论界中的赫然“明星”,加入该社即是参加了革命。就在这里,她认识了极善夸夸其谈的沈剑龙,并启动了自由恋爱,还于不久后走进了婚姻殿堂。可到婚后才发现此沈乃一纨绔,不仅不学无术,整天沉溺灯红酒绿,而且很快就离开了妻子南下,独自追逐他那繁华背后的虚荣去了。
身怀有孕的杨之华幸得好友照顾产下一女。
1922年底,带着对过去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渴望,杨之华踏上了新的旅程,许身妇女解放运动。1923年她考进了当时已经成为革命熔炉的上海大学,成了社会学系的一名新生。那时这里的系主任是饱读诗书的共产党员瞿秋白。坐在瞿秋白的课堂上,她每次都受到极大的震撼,由此多次怦然心动。
那时的瞿秋白,还处于失去爱妻王剑虹(因患肺病离世)的哀痛之中。两个同样饱受生活打击的灵魂一经邂逅便有了再次接触的渴望,故在课外就有了更多的交流。一次在谈话中杨之华向老师吐露:“你知道吗,瞿老师,我有时真的感到很迷茫。”。
瞿秋白轻轻地点头回应道:“是的,杨小姐,生活有时确实让人感到无力,但正是这些挑战,才塑造了我们坚强的内心。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些对话,也成为了彼此心灵的慰藉。在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支持下,他们之间的理解渐渐越来越多。杨之华在这段日子里,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力量和勇气。在瞿秋白的指导下,她的质变加剧,不仅穿上了工装,经常深入工厂,帮助创办女工夜校,深入了解女工的疾苦,倾听她们的呼声,而且还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妇女解放的文章;不仅在“五卅”运动和上海的三次武装起义中勇立潮头,还积极发动组织女工上街游行,大力进行宣传和反动派做斗争;不仅四下募捐、救护伤员,还将身边的工友组织起来,使上海女工成了罢工斗争和武装起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基于此,瞿秋白、向警予非常高兴,并于翌年一起介绍杨之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职业革命家的杨之华也深深爱上了瞿秋白 。
1924年,瞿秋白和杨之华准备结婚,并将婚期定于11月7日,以表达他们同黑暗的旧社会战斗到底的决心。
婚后杨之华留在瞿秋白身边做了交通员,他们还将女儿独伊从沈家接来抚养,从此独伊改姓“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父爱。
一身轻松的杨之华全心投入了工人运动,也赢得了工友们的喜欢。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杨之华撤离上海去武汉参加了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即就担任了中央的妇女部长;瞿秋白则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同年12月,杨之华创办了旬刊《中国妇女》,不久还应邀兼任了中共上海地委的妇女部长。
1934年1月,瞿秋白由组织安排只身前往位于江西的中央苏区,杨之华则继续留在白区工作,没想到这次分别竟成永诀。
1935年6月瞿秋白牺牲后,悲痛欲绝的杨之华不顾家人劝阻,又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母亲特地从浙江赶到上海劝她说:“你要闹革命,可是革命已经使你家破人亡了,还是跟我回家吧!你还年轻,下半辈子还可以过个安稳的日子。家里不愁你的衣食,回家去吧,我的女儿!”但被杨之华断然回绝了,她拉着母亲的手说:“我既然选择了革命,就要坚决地做下去!为了革命,秋白已先去了,我只有义无反顾,才能对得起党,对得起秋白。”这支最美的杏花说到也做到了,而且终生不渝。
作者:化雪老诗,中学教师,江夏文化学人。
诵读:沈乐,区妇联执委、普生创艺园妇联副主席。

诵读:周媛,江夏区文化路中学七年级(4)班语文老师。她热爱学生,热爱语文,她的语文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索新识、放飞梦想的乐园。
诵读:韩卓琪,江夏区文化路中学七年级(4)班学习班长,曾获得校“三好学生”,校”文明学生”等多项荣誉。
音频合成:江丽芳,江夏区文化路中学七年级年级主任,优秀教师,江夏区百优班主任,区“新长征突击手”,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劳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2024年荣获“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荣誉称号。《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铁马豪歌平台三年阅读录逾一亿九千多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