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祠堂”保护记
作者:李富田
祠堂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通过祠堂,家族成员可以了解家族的来历、发展历程以及重要人物,从而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
“李氏祠堂”坐落在峰峰矿区大寨山下的李岗西村,三面环山,坐东朝西,青砖黛瓦,松柏长青。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风雨沧桑,长达176年保存完好。成为邯郸市“第一批保护古建筑”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李氏族人长期以来团结一心,报本追远,在这块土地上修建祠堂,维修祠堂,保护祠堂,传承祠堂文化成为当地人久赞不衰的一段佳话。
清朝末年,五世祖李子重携家带口来到大寨山下开荒种地,繁衍子孙。到道光29年时,随着李氏家族人丁兴旺,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由14世孙文苑、文渊,15世孙会贤、昭然,16世孙永祥、永吉,17世孙中俊等人提议倡导,共79家按人丁多少自愿捐资,购买材料,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加班加点,在村北建成了“李氏祠堂”。上房5间,南北厢房各3间,合计面积187平方米。整个建筑规模宏整,美观大方,成为李氏族人祭祀先祖、教育后人、传承祠堂文化的固定场所。
祠堂设立以来,每年的大年初一,李氏族人都要先后到祠堂内祭拜先祖,重温家训,讲述先辈的生平业绩。祭祖大典结束后才到村里给街坊邻居拜年。为了照顾外地回家的李氏族人回家祭祖,祠堂从初一到初五都有专人值班守候。
寒来暑往,时光荏苒。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祠堂面临着墙壁脱落、檩条腐朽、房顶漏雨、梁柱倾斜,族人李一文、李芳秀心急如焚。于2002年元旦当天,他们组织八股家长共同商议,决定自愿捐资维修祠堂。经过多种形式的说服动员,李氏族人争先恐后自愿捐资。其中李一文捐资2300元,李芳秀捐资1000元,共计捐资6567元。先后更换了正厅屋外房顶,翻修了南屋房顶,更换了腐朽的檩条,从里到外粉刷一新,2002年元月动工到二月底吉日竣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邯郸市将“李氏祠堂”命名为“第一批古建筑”,李岗西村也被命名为“民族文化村”,2016年又被住建部命名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祠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外地的团体和游客也时常前来参观考察。而且距离祠堂的第一次修缮也过去了20多年,很多地方的木料又开始腐朽变质,墙壁变色脱落,重新修缮迫在眉睫。祠堂管理委员会的会长李一堂、副会长李有军和李春林等人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修缮事项,并先后多方征求了李氏族人的意见和建议,仍然采取了自愿捐款,统一支配,质量第一,财务公开的修缮原则。
众人拾柴火焰高。修缮祠堂的动员会一开,大家奔走相告,积极筹款,在较短时间内就有二百多人自愿捐款,少的一百元,多的几千元。尤其是在外工作的家乡游子也克服重重困难,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捐款,并为祠堂的修缮献计献策。合计收到捐款七万余元。其中一百元的136人,400元以下的52人,1000元的11人,2000元的7人,长期在外工作的家长游子李芳然主动捐款5000元,为大修祠堂奠定了物质基础。
修缮工程自2024年9月动工,加班加点连续鏖战了四个月,于年底全部竣工。先后更换了室内腐朽的檩条和木椽,对发黄发黑的砖瓦和梁檩椽全部进行了细致打磨和抛光;更换了门窗,重新铺设了照明线路;加固了廊檐和过道顶,对部分房顶做了防水处理,更换了南北厢房的大瓦;清理了院内水井,新盖了厕所,增设了两个仿古门,打通了南北通道;重新粉刷墙壁200余平方米;安装了监控设备,使祠堂内外焕然一新。
祠堂的筹建维修和管理浸透着历代李氏族人的默默奉献和心血。民国之前的管理事项一般都是有李氏族长出面和各股的家长共同商议。每两股为一组,一组负责四年的祠堂日常管理事务,八股四个组轮流管理值班,即便是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李氏族人也认真负责,严加管理,爱堂如命,才使祠堂没有丢失过一砖一瓦,没有遭受到任何损毁和破坏,历经沧桑,岿然不动,完好如初。
解放后,先后成立了以族长为首的祠堂管理委员会,有会长付会长会计保管若干人组成。每次研究的事项都记录在案,有据可查。需要花钱支出时由会长会计出纳同时签字才能生效。每年的收入支出情况一年一公布,做到了措施公开,任务公开,财务公开。使大家真正感到管理有章程,行动有措施,花钱有着落,事后有回音,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科学轨道。
如今的 “李氏祠堂”修旧如旧,整洁干净,管理有序,美观大方,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张开双臂迎接着八方来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