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剧场里,我成了最佳观众
文/刘瑞霞
自从耳朵开始“消极怠工”,我的人生竟意外切换成了高光模式。从前那个听见落叶都要脑补凶杀现场的胆小鬼,如今能在深夜独自对着空气举杯:“敬这静悄悄的好日子!”原来上帝给人关上一扇窗时,真的会顺手把惊悚片的音量键拧到最小——这哪是听力衰退,分明是开了终身VIP的降噪服务。
童年时的阴影
小时候,房前屋后的树梢上总有几位“咕咕喵”外交官蹲守着。我们这群孩子戏称它们为阴间驻阳间的办事处专员,还天真地创作了一首略带恐怖的童谣:“咕咕咕咕喵,阴间比阳间好,我把你背上了跑。”每当夜幕降临,它们那独特的夜班打卡声便成了我心跳的加速器——那时的我,耳朵敏锐得堪比谍战片里的窃听器,就连枯叶轻轻坠地的声音,都能被我脑补成无常锁链的诡异声响。缩在被窝里的我,活像个人形春卷,手指恨不得能伸进耳蜗里充当门栓,想要阻挡那令人心悸的声音,可那“魔音”却总能穿透十层棉被,像一根零下三十度的冰锥子,直刺我的天灵盖。
如今,当我再次夜宿老屋,竟能在“咕咕喵”的午夜电台中安然入睡,四仰八叉,毫无惧色。要说变化嘛,岁月确实给我装上了一副钛合金胆,但更关键的是——当年那双能听见针落地的顺风耳,如今已变得迟钝,就连高压锅喷气的巨响,也被我当作了白噪音,充耳不闻。前日,医生看着我的听力图,不禁乐了:“你这高频接收器啊,早该返厂维修了。”说来也怪,当耳畔那些惊悚的音效自动打了马赛克,那些曾在我脑海中张牙舞爪的幻想怪物,突然间就变成了简单的简笔画。原来,中年人的耳背竟自带降噪功能,上帝虽然关上了我的一扇耳窗,却顺手放生了那些被困在我脑洞里的妖魔鬼怪,让我得以在宁静中享受生活的美好。
少年时的梦魇
十四岁初入寄宿生活时,我以草木皆兵的姿态将宿舍楼活成了《聊斋志异》的实景舞台。某个午夜,当我在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梦境中与法海缠斗正酣,突然被"我要战胜我自己!"的嘶吼掀落床沿。后来才知晓这是五楼学姐癔症发作,可彼时我的想象力早已突破天际——那分明是千年树妖在走廊召开庆功宴!即便蜷缩在室友温热的臂弯里,当她们的呼吸声渐趋绵长,我仍对着黑暗瞪圆双眼:“定是妖物吸走了她们的魂魄,待子时三刻便要轮到我......”
多年后重访故地,当年令人毛骨悚然的声浪竟化作褪色油画般温柔。学妹们蹦跳的足音像猫爪轻踏云絮,远处嬉闹声与梧桐私语交织成天然助眠曲。深夜凝视窗外婆娑树影时,我甚至有余裕打趣:“老兄,你这套摇摆舞该换新招式了。”后来才顿悟,这份从容不全然源于年岁增长,或许听觉迟钝才是功臣——当世界被蒙上朦胧滤镜,连恐惧都会自动褪去鲜艳轮廓。
成年后的觉醒
真正领悟到“失聪之幸”,是在三年前的一个雨夜。在归家的途中,我撑着伞穿过一条长长的狭窄小巷。以往,这样的时刻总是让我心生畏惧——雨滴猛烈地击打在伞面上的噼啪声、暗处野猫幽怨的呜咽声,甚至自己因紧张而急促的呼吸声,都会使我的心跳如同擂鼓般剧烈。然而,那个雨夜,雨水的声音仿佛被一层轻纱所笼罩,巷子深处的声响也模糊成了一片遥远的嗡鸣。那一刻,我惊异地发现,当听觉不再贪婪地捕捉每一个细微的声响时,其他感官竟变得异常敏锐:指尖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雨丝渗透进伞骨的轻微震颤,鼻腔中萦绕着湿润泥土散发的清新香气,我甚至能清晰地看见路灯在雨幕中晕开的光圈,那景象宛如梵高笔下的《星月夜》般梦幻。
这次奇妙的体验让我开始主动地“关闭”耳朵,去感受生活的另一番韵味。在公司开会时,外界的嘈杂声再也无法分散我的注意力;陪伴儿子小宝写作业时,楼下偶尔传来的汽笛声也不再让我感到焦躁;晚上入睡时,楼上楼下那些轻微的响动也无法再扰乱我的睡眠。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与人交谈时的变化——当我需要更加专注地倾听对方的话语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更加仔细地凝视对方的表情。朋友笑着打趣道:“你现在听人说话的样子,就像是在深情地诵读一首诗。”
结语
如今,我常常慵懒地躺在靠窗的沙发上。附近广场上那震耳欲聋的广场舞神曲,于我而言,化作了指尖上酥麻的震动;邻居夫妻的争吵,则变成了一场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就连收废品者的吆喝声,也仿佛是在吟唱一首节奏感十足的Rap。在这个为我私人定制的静默剧场中,我终于领悟:恐惧,原来只是声音精心编织的一场木偶戏,当提线断裂之时,那些曾经张牙舞爪的鬼怪,不过是散落一地、黯淡无光的彩纸屑。
闺蜜好奇地问我:“听不见,难道不会错过生活中的精彩吗?”我轻轻晃动着手中的红酒杯,指向窗外闪烁的霓虹灯:“从前,我的耳朵太过较真,非要听清每一句台词,不愿错过任何细节。而现在——”我凝视着杯中流转的灯火,它们宛如星河般绚烂,“我学会了欣赏整部人生电影的‘字幕版’,在静默中感受不一样的韵味。”
你看,命运这位导演虽然不慎关闭了我的原声音轨,却慷慨地馈赠了我一场全景式的“弹幕”盛宴。当世界归于宁静之时,就连心跳也变得掷地有声,成为了我内心深处最真挚的独白。
作者简介:
刘瑞霞,笔名:白雪,80后,甘肃天水人,现定居青海大通,热爱文字,喜欢阅读,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作品多见于网络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