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青春吐芳华
撰稿: 邓兴华
(一)出征时刻
1984年盛夏,天气火辣辣的,汗流浃背。我正从班里出来,过道里,许多战友们都在排徊穿梭,焦急等待。
军车来了,战友们立即装上军备物资, 身背行囊,挎上钢枪,登车出发!下午5点左右到达南口火车站,战士们肚皮似乎也在“咕噜咕噜”叫唤。不一会,后勤送来了干粮和西瓜,战士们立即吃了起来,这也是离开首都一一北京最后的晚餐。
(二)战地传情
到了战区,连里各排、班开始立刻紧张有序的行动起来,手持镐、铲,平地面,搭帐篷,搬运物资,往返奔忙不停。很快,帐篷在山丘的地面上搭建起来。正在搭地铺时,却嗅到一股浓香味道从帐篷内飘逸出来,香味四溢。战友们一看是“酒”!都围了过来,不管三七,拿起酒瓶,传递着一人一口,喝了起来。边喝边夸赞“好酒”。
原来,是三班长在探亲归队时从家乡带回一瓶“五粮液”酒。原本是在八一节期间,供好友结婚准备的喜酒。谁知,部队接到开拔出征命令,原定喜酒也就这样泡汤了。在临别出征时候泛入了思想斗争,是否将酒带上?要不就地喝了?带上还怕有意外,在这犹豫不决之时,拍了拍自己的脑袋,毅然决定,“带”。于是,就用毛巾包裹好,放在提包里,小心翼翼地带到了前线。①
(三)突送炸药
今天的天气晴朗,部队原地休整待命。这刚吃完早饭,突然接到上级紧急指令,前线施工连队急需炸药。上午12点之前,务必将炸药送到前方施工现场。转眼间军车已停在仓库门前,很快一箱箱炸药装满了车。战友们拿上绳子,带上所备干粮,背上水壶坐上车出发。
军车在崎岖不平的泥石路上,东倒西歪向前行驶。不一会儿,驾驶窗向外传来声音,“注意了,三道弯到了,进入敌人炮弹封锁区。战友们更加小心谨慎”。顿时紧张互相的手拉手,鼓足勇气,鼓励共勉。此时,宁静的车上只能听见汽车前行的轰鸣声直响耳边,等待上天命运的安排。②
不一会儿,驾驶车窗外又传来声音,“战友们,突破炮弹封锁线了”。顿时,战友们悬着的心才放心落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是刚刚越过了一道鬼门关。
军车仍在继续前行,道路曲折盘绕绕,左转弯直行,曼棍电站到了,车停在桥对岸嘎然而止。抬头一望,帽子就快掉了,全是陡坡峭壁。③
路、在哪里?根本没有路。此时此刻的路,只能浮现在脑际。也只有靠施工连队来开凿,炸药爆破来打通道路了。
一箱箱/50斤重的炸药,压在战友们肩上,背上,力气小的背一箱,力气大的背两箱,就像压在战友们身上的一块大石头,刚开始背上行走,还没有感觉到它的重量,但随着时间越长,感觉身上背的炸药越来越沉,有的战友已经快喘不过气来。累了,走不动了,战友们就相互鼓励,一人走不动,另一个战友伸手拉一把,还有的战友捡起树条或树杆,当牵引搀扶。太累了,停顿一下,擦擦汗水,继续前行。 “糟糕”,手指被芼草划破了,鲜血直流。自己用右手,掏出急救包,止住伤口处,捆好胶布,又继续前行。④
(四)情深意长
1985年春节前夕,中央率慰问团赴云南“两山”作战地区,对前线将士走访、视察慰问。前指命令我部负责安全保障任务,深夜连队接到电话,连夜敲定预案,保证绝对安全。
复杂的战区环境,更显忠诚担当。战友们按照预案,兵分两路。一路站岗迎接,一路为隠蔽暗哨。道路两旁按照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口语、手语、旗语”高度一致,精准确保道路通畅,两边红旗招展,喜气洋洋。
当米格一一8直升机缓缓降下那一刻起,战士们全神贯注,一手拿上彩旗,一手紧握钢枪。彰显前线战士意气风发和斗志昂扬,扬我军威战无不胜的精神风貌。⑤
傍晚,迎接中央慰问团,战友们在前线指挥部大礼堂门前,为中央领导和总部首长站岗放哨。当胡耀邦总书记带着党中央慰问团全体成员来到前指大礼堂时,战友们倍受鼓舞,使命光荣,忠诚担当,深感温暖,情深意长。“十五的月亮”、“老山兰”、“血染的风采”、“小草”等等掌声歌声、欢笑声响彻场内。美妙的音符,动听的歌曲,大大鼓舞了参战部队官兵士气。仿佛间,飘过天际,传遍了战区每个角落。直到第二天,才送走了慰问团,至今难忘那忘那美好记忆中的一幕。
2025年3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