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铁卫
《秋菊打官司》这部拍摄于90年代初期的电影,以独特视角展现了乡村生活中一起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纠纷,生动呈现了法理与情感的碰撞与交融。故事发生在西北的一个小山村,秋菊的丈夫万庆来因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争执,被村长踢中了“要命的地方”。这一踢,成为整个故事的导火索。在传统观念里,男人的尊严与身体完整至关重要,秋菊的丈夫受此侮辱,让秋菊感到愤愤不平。
秋菊是一个执拗、朴实且坚韧的农村妇女。她怀揣着朴素的正义观,一心想要讨个“说法”。在她的认知里,村长不能随意打人,既然打了人,就得有个交代。于是,秋菊踏上了漫长的讨说法之路。她挺着孕肚,先后到乡里、县里,甚至省城去告状。在这个过程中,秋菊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挫折。语言不通、路途遥远、对复杂的行政程序一无所知,都没有让她退缩。
从法律层面看,村长王善堂踢人的行为明显侵犯了万庆来的人身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在现代法治社会,这种行为无疑是违法的,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在这个小山村,传统习俗和人情观念根深蒂固。村长在村里是有威望的人,他一直为村里的事务操劳,村民们对他敬重有加。在村民眼中,秋菊的行为有些“小题大做”,大家都劝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得罪村长。这种传统观念与现代法理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影片的一大看点。
随着剧情发展,秋菊的执着终于有了结果。上级部门认定村长的行为违法,对他进行了治安拘留15天的处罚。然而,这个结果却让秋菊陷入了迷茫。在情感上,她只是想要一个口头的道歉,一个让自己和丈夫心里能过得去的“说法”,并非真的要让村长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村长被带走的那一刻,秋菊望着远去的警车,脸上露出了困惑和失落的神情。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她维护了自己心中的正义,另一方面却又对村长的遭遇感到愧疚。这一情节深刻地展现了法理与情感之间的矛盾。法律是理性的、客观的,它依据事实和条文做出裁决;而情感是复杂的、主观的,它受到人际关系、传统观念的影响。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条文的强制推行,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民众的情感和传统观念。法律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犯罪,更重要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在处理纠纷时,要兼顾法理和人情,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对于村长王善堂,他虽然犯了错,但他为村里做出的贡献也不能被忽视。在对他进行法律制裁的同时,也应该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对于秋菊这样的普通民众,要加强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法律裁决,避免因情感因素而产生不必要的困扰。
《秋菊打官司》通过一个简单的乡村故事,深刻揭示了法理与情感的复杂关系,让我们对法治社会建设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法治的道路上,要关注人性、尊重传统,让法律的阳光温暖每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