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相融铸师魂——马学林《赞中高考英语命题资深研究专家冯志权》组诗多维解读撰稿:马 彦
一、教育使命的诗意呈现
在"二秩研题航海篇"(鹧鸪天)的时空坐标中,马学林以传统诗词为舟,载着冯志权二十载命题研究的壮阔航程驶入文学视界。这组诗词并非简单的赞颂,而是通过"测风知"(七律)、"破克坚"(天仙子)等意象群,构建起命题专家与时代教育需求的深层对话。如"岁月峥嵘方卓越"(七律)一句,既是对冯志权教学生涯的凝练概括,更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革新精神,将命题研究升华为教育变革的微观实践。
组诗对教学细节的捕捉展现出独特的诗学敏感:"析知欧美云追月"(鹧鸪天)将语言分析过程喻为云月相逐的灵动境界,"脉通五载定风幡"(山花子)化用禅宗典故,将趋势预判提升至哲学思辨层面。这种诗教融合的书写策略,在"笔指剑桥校"(五绝)中得到最精妙的呈现:剑桥意象既是英语文化的源头象征,又是命题标准的精神标高,使学术追求获得跨时空的文化认同。
二、命题研究的文学意象
马学林创造性地将命题研究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诗歌意象链。在"万套纲维笔底驰"(七律)中,题库建设被赋予骏马驰骋的动态美感;"纲立千钧追月魄"(山花子)以追月喻趋势研究,既保持"千钧"的学术重量,又注入"月魄"的诗意轻盈。这种转化在"直指剑桥浮"(翻香令)中达到巅峰:命题标准的确立过程,被演绎为文化灯塔的导航仪式。
对教学成果的诗化处理尤显匠心:"桃李春风路八千"(天仙子)化用岑参"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境,将学子成才之路对接命题研究的岁月刻度;"尽是先生试卷边"(鹧鸪天)的结句,将寻常的试卷边缘升华为智慧传承的疆界。这种意象编码策略,使"星火剑桥明万卷"(山花子)不再停留于文化隐喻层面,而是成为照亮教育现场的实践明灯。
三、教学成就的时空叙事
组诗构建起三重时空维度:在"廿春秋"(翻香令)的时间纵轴上,"破云烟"(山花子)的学术突破与"脉三年"(鹧鸪天)的趋势预判交织;在"阅八荒"(五绝)的空间横轴上,"五洲经纬"(七绝)的全球视野与"大神州"(翻香令)的本土情怀共鸣;在文化维度上,"剑桥月"(七绝)的西方源流与"耀砚田"(五律)的东方书写对话。这种时空叙事在"峥嵘多瞩目"(五绝)中达成统一,使冯志权的教学人生获得史诗般的结构张力。
对教育现场的诗意还原堪称精妙:"试卷边"(鹧鸪天)的日常细节,通过"春风路"的意象转换,成为万千学子的命运转折点;"暖心窝"(七绝)的朴素表达,将冰冷的命题研究注入人文温度。这种处理手法,使"桃李满春阳"(五绝)不再只是成果罗列,而是升华为"星火照人前"(鹧鸪天)的精神传承。
四、古典形式的现代转化
面对命题研究这一现代教育课题,马学林展现出驾驭传统文体的卓越能力。在七律中,"运筹可定北清旗"的对仗,将清北录取标准与古代军旗意象并置,既严守平水韵格律,又赋予学术决策以战略高度。天仙子结句"路八千"的陡转,在韦庄体特有的峭拔词风中,完成从现实耕耘到理想境界的飞跃。
词体运用尤见创新:山花子下片"歌赞颂,已超前"(山花子),突破李璟体常有的哀婉基调,注入现代教育的豪迈气韵;翻香令"先满大神州"的结句,在苏轼体的豪放中融入家国情怀。这种古典形式的现代转化,在"探索阅千篇"(五绝)中得到浓缩体现:二十年的文献研究,被提炼为五绝的凝练之美。
五、师者人格的意象升华
组诗最终指向教育者的精神肖像塑造。"笑指剑桥枝"(七律)的从容,与"破克坚"(天仙子)的坚韧,共同勾勒出学者与师者的双重人格;"星辉耀砚田"(五律)将个体成就升华为普照砚台的文化之光,使冯志权形象融入"为天地立心"的士人传统。这种升华在"尽春风"(翻香令)的意境中达至化境: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学子的春风路上获得永恒确证。
对"笔"的意象塑造独具深意:"笔指天"(鹧鸪天)的豪迈、"笔端星火"(天仙子)的智慧、"笔落剑桥"(七绝)的文化自觉,共同构建起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腾。这种多维度刻画,使"卓越田"(五绝)不仅是荣誉的承载,更是精神家园的诗意命名。
结语:教育史诗的韵文书写
马学林这组诗词的价值,在于成功构建起传统诗词与现代教育的对话通道。当"浩海篇"(山花子)的壮阔遇见"试卷边"(鹧鸪天)的细腻,当"定风幡"(山花子)的禅意碰撞"立潮头"(翻香令)的锐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冯志权教育人生的诗意呈现,更是古典文体重焕生机的生动例证。这十首作品如同十面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教育者的精神光谱,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格律框架中,谱写出新时代的杏坛乐章。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