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传承处 家国共此时
—— 记 2025 年张氏家族
田社祭祖盛典
文/张生海
黄河水裹挟着春的气息,漫过隆康村郁郁葱葱的麦田。在春分后的第三个清晨,张氏族人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如候鸟归巢般齐聚北山祖坟。
"九尽十日社" 的古老谚语在山风中回荡。从冬至算起历经八十一日再加十日,恰是柳芽初绽的时节。今年春分日是 3 月 20 日,三天后的周六,百余名族人携着各种祭品,踩着松软的春泥汇聚于此。
新建的祭祀炉、烧纸炉泛着青砖特有的古朴、典雅和沉稳。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岁月和传统的韵味,给人一种端庄而不俗气的视觉感受,同时,体现出青砖色彩的深沉、安定,给人一种可靠、厚重的感觉,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有一种神秘、幽远的意味,让人不禁想起祖辈们的故事,将千年传承的庄重感刻进每一道砖缝。香炉里青烟袅袅升腾,供桌上的坟猪昂首摆尾,堆砌成莲花状的馒头,空气中散着醇香青稞酒,与各种瓜果、鸡、鸭、牛肉、花束等祭品交相辉映,香气扑鼻,既保留着整猪整鸡的庄重,又增添了鲜花绿植的雅致。修缮一新的青石墓柱和网围栏围成的墓园恰似守护记忆的港湾,将往昔孩童的嬉闹声悄然封存。
吉时已至,主祭人举起话筒的刹那,《祭孔乐舞》的旋律如晨钟暮鼓般回荡。"田社祭祖传千年,今天我们要让仪式更庄重。" 话音未落,鞭炮声裹着青烟直冲云霄。族人依次净手焚香,清水洗去尘世喧嚣,艾草清香萦绕周身,仿佛与天地对话的使者。
分工仪式有条不紊地展开:连德阿爷带领祭品组点燃黄表,向土地神禀告祭祀缘由;生玉堂弟带着孩子们清理坟茔,将鼠洞雨水沟修整如初;生辉四弟组织青年妇女添土压纸,为祖坟披上新春的华裳。最触动人心的是立碑组的后生们,为近五年逝者换新碑时,颤抖的双手抚摸着碑文,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哀思,更是传承的使命。
当三柱清香举过额际,年轻一代的眼眸中跃动着从未有过的郑重。三跪九叩的古礼在钢筋丛林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中焕发新生,年轻母亲正教幼儿行跪拜礼,稚嫩的膝盖触地瞬间,千年文脉在血脉中悄然苏醒。
滚馒头环节堪称神来之笔。往年哄抢的场景被敬畏取代,孩子们自觉围成半圆,跪地等候福运的降临,眼神清澈如泉。小孙尧尧接住属于自己的馒头时轻声说:"我要供在书房,告诉太爷爷我会好好读书。" 童言稚语中,文化基因正破土而出。
家族聚餐将仪式推向温情高潮。新增人口的欢迎仪式上,两位新女婿接过黄姜馒头,妻子们眼含泪花:"这不仅是喜事,更是文化的传承。" 表彰优秀学子时,18 个孩子捧着家族 "希望之星" 奖状,掌声中既有对学业的肯定,更有对文脉延续的期许。
时过午后,70 岁的连德阿爷颤巍巍地举着话筒:“老辈人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咱们张氏一门,从马帮走西口到今天的枝繁叶茂,靠的就是这代代相传的规矩。”他的话让我想起家族群里那几篇自传体文章 ——《三兄弟西迁》里的驼铃声,《父母:镌刻在岁月里的爱与殇》中的油灯影,此刻都化作饭桌上的温馨絮语。
汽车驶下北山坡时,长孙子杰突然指着窗外:"爷爷,那些新栽的松树好像在敬礼!"
我轻抚他的头:"它们在守护我们的根,就像你们要守护好我们的文化。"
此刻,黄河水依旧东流,将张氏家族的故事带向远方的陕西朝邑。当我们在祖先墓前躬身行礼时,不仅是对血脉的追溯,更是对文明的承诺。千万个这样的家庭,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澎湃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正是实现中国梦最深厚的文化根基。
2025年3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