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记散文
万松书缘
浙江东阳
徐 志 赓
万松书院初创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名报恩寺,是明清时期杭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是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地方。
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旁边即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几百年来,万松书院为浙江乃至全国输送了无数人才,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尊师重教、育才树人的民风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据史料记载:唐朝曾在万松岭上修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浙江右参政周木在报恩寺原址改建万松书院,奉孔子像,并聘请孔子的后代孔衢、孔绩主持院务,世代相袭,明清时期已成为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浙江省文人汇聚之地。
梁祝之恋使万松书院成为男女婚姻一线牵的姻缘之地,名声远播省内各地,故而取名“书缘”。

东风好作阳和使,
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春三月,踏青的季节。去万松书院感受了一下古代的求学氛围。
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来杭读书,就是在这儿同窗三载有余,谱写了一段凄美的爱情神话。但在影视剧中,均改为“尼山书院”。去时正巧赶上“相亲大会”,人山人海。想是借着“梁祝”的典故促成美满姻缘,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吧。

进门处。高山仰止。让人不禁想到下一句:景行行止。
浙水敷文

书院内曲径通幽。
这种地方情侣一道来不如同窗相伴的好。虽然梁祝的爱情感天动地,但书院是二人的求学之地,更多的应是同窗情谊。
院内的竹林让人倍感幽静。这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几句诗:
“可使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
俗士不可医。”
正谊堂 学子们集中学习的地方

这儿像极了西湖的花港观鱼

可汲亭 传说中梁祝结拜的草桥

这真是 ——
万籁犹传声朗朗,
松风竹影线书翻。
书生魄化蝶双飞,
缘起人间情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