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
景晖(甘肃)
彼此的目光拧成绳
捆绑双方的影子
走多远:都解不开死结
◇波吒简评:微诗之妙,在于其言简意赅,所以在能在动笔时,只需抓取一点而发挥,足矣。如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抓住的就是“低头”那一瞬间的特写,以一低头之态,勾勒出异国女郎的柔情似水。。
此诗,作者抓住的是离别时的目光这一特写镜头,在一般人看来,离别时的目光,总是那么依依难舍,而作者笔下,这难舍的目光,已拧成绳索,成了解不开的死结,将彼此紧紧相连。这惜别的目光里,就不仅有难舍,更有一种分离后的相互信任与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两个有情人面对即将天各一方时,并未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以坚定的目光,传递着不弃不离的信念。离别并不是悲伤和痛苦的代名词,更是成长和蜕变的催化剂。在这首诗中,两个有情人通过彼此的目光找到了力量和勇气,他们将用这种力量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老井
景晖(甘肃)
爷七上
爸八下
子孙不相信有过十五只吊桶
◇波吒简评:民间有“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歇后语。吊桶,桶梁上拴着绳子或竹竿,用来悬垂取水的桶。原意是用十五只吊桶从井里提水,七个上来,八个下去,往来不定。比喻人的心情或思绪波动大、不安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或内心矛盾的困扰。
此诗中的“爷七上/爸八下”既反映打水时的场景,也暗示自父亲以上数代人,都是依靠这口水井,解决饮水问题。而到了子孙所处的现代社会,便捷的供水系统,让他们远离了老井的生活模式,以至“不相信”甚至怀疑这种传统的取水方式。
老井是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祖父辈的辛勤劳作,代表着过去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现代子孙眼中,这是难以想象的场景,现代生活中,自来水等便捷的供水方式早已取代了古老的井,使得他们难以想象祖辈们曾经的艰苦,源于他们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
◇波吒,本名田小波,山城重庆人。中国散文学会、诗歌学会、微型诗学会,重庆市作家协会、诗词学会、楹联学会、新诗学会会员,重庆微型诗研究所成员。贵州省作家网签约作家,美国华人诗学会会员,当地地方志协会理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各类文章散见国内外三百余家报刊,时有作品获奖入集。参与编写、编辑《开县三峡移民志》,《开州扶贫志》、《中国微型诗大观》等二十余本书籍,主编《开州田氏族谱》计八十余万字。获《中国文学》2013年度“我最喜爱的十大诗人”,2015年《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我最喜欢的十大旅游诗歌作品,年度人物;“鹰潭·中国微诗城”首届微诗大赛“十佳微诗人”。出有微型诗集《豌豆苞谷》,微诗合集《当代微诗八大家》《25位三行诗诗人作品集》(美国),散文集《笔耕犁痕》,著有长篇人物传记《月照丹青》(重庆《故人旧事》全文登载,入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