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红花照碧海(散记)
二月梅
在三亚,随行的人员告诉我:听说三亚正在热演新复排的《红色娘子军》,看得人很多,场场爆满。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情为之一振。连忙说:“是真的吗,马上买票,明天一定去看看”。同时,心中便立刻浮现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追看现代芭蕾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的难忘情景。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由中央芭蕾舞剧团创演,以反映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娘子军连,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成立、战斗、发展的一部经典舞蹈剧。也是中国的首部民族芭蕾舞剧,它开创了将西方芭蕾舞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元素相融合的先河。成为中国芭蕾舞艺术的巅峰之作。

红色娘子军连亦称琼崖独立二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于1931年5月在乐会县第四区赤赤乡内园村(今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内园村)成立,是琼崖自古以来的第一支妇女武装,全连共103人,连长庞琼花,指导员王时香。她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苦大仇深的青年妇女。女子军特务连成立后,主要任务是保卫红军师部和苏维埃政府领导机关,并配合红军主力作战。主要参加了攻打文市、学道、中拜、分界岭等战斗,特别在沙帽岭阻击战中,该连机智灵活地配合红三团主力作战,打出了自己的威风。
在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女子军特务连同红军独立师一团、三团一道转战于乐会、琼东、万宁、安定、文昌五县,参加了火烧炮楼、文魁岭保卫战等,鏖战50多场,充分显示了其独挡一面的作战能力。为此,女子军特务连的英名传遍了全岛。后在敌人强大力量的围剿下,该连在马鞍岭担负阻击敌人、掩护师主力转移的任务,她们据险扼守,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少女战士壮烈牺牲、被俘,伤亡惨重,兵员、弹药也得不到补充。
1932年11月,琼崖特委决定将女子军特务连化整为零,疏散隐蔽。她们中,大部分隐蔽在群众之中,庞琼花等骨干先后被捕入狱五年之久,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她们才得以释放。女子军特务连,虽然解散了,但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英勇頑强、不屈不挠、敢于牺牲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极大地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就是以该连的事迹为背景,生动再现了她们的光辉战斗历程。著名舞蹈家白淑湘是首位在剧中饰演吴琼花的优秀演员。她的表演充满激情和无限魅力,将琼花从受压迫的丫鬟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每一个跳跃、每一个旋转,每一个倒踢都精彩绝伦、无与伦比,倾倒了无数观众。
剧中最精彩的场景莫过于娘子军操练舞。她们的大跳、据枪、瞄准,都整齐划一,气势磅礴,精艳动人,尤其配上《红色娘子军连歌》,那悠扬的旋律,似天籁之声,激昂澎湃,感人至深,用力量和美感,展现了革命战士的英姿飒爽和坚定信念。
还有舞剧中的《万泉河水清又清》更是成为经典,至今一听到仍是特别的昂奋。这首歌曲,不仅旋律优美,更唱出了军民鱼水情的深厚情谊。演员们用身体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永远是靠山。
这部舞剧于1971年被搬上银幕,
主演是薛菁华和刘庆堂。电影版不仅保留了舞台版的精髓,更通过镜头语言赋予了作品新的艺术维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我年龄还小,记得当时轮村放映《红色娘子军》电影时,我都是在这个村看完,第二天再跑到另一个村继续观看,好像跑了不下于七、八个村,把这部电影都看得滚瓜烂熟了。白淑湘、薛菁华、刘庆堂也成为了我心中的偶像。说来也巧。八十年代后期,我随领导去北京参加重要会议,在会上竟与白淑湘不期而遇。她那时也就四十七、八岁,面容白晰,气质典雅,身材娇好,平易近人。在休息大厅里,我与她交谈,并向她讲了我对她饰演的吴琼花特别崇敬,她听了后很高兴,为此,我们还照了个合影。这个合影也就成了自己一生中的永恒纪念。
听到三亚正在复演《红色娘子军》,第一感觉便认为一定是现代芭蕾舞剧。所以,去看的那天下午晚饭后一早,便赶到了在天涯区的红色娘子军演艺公园等候。
三亚的黄昏总是来得特别慢。夕阳悬在海平面上,将整个三亚湾染成金色。我漫步在演艺公园的小路上,沐浴着夕霞的海风。不远处,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在晚阳下熠熠生辉,那便是红色娘子军的演艺剧场。
此时,剧场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看到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或许还记得半个世纪前的那部轰动全国的芭蕾舞剧;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带着对红色经典的好奇而来;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想在这片热土上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我还注意到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她的胸前别着一枚褪色的徽章。攀谈中得知,她是当年娘子军战士的后代。“我母亲就是娘子军的一员,”老奶奶的声音有些颤抖,“她常说,那段岁月极其艰苦,却是她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光。”
夜幕降临,剧场前的广场灯亮了起来。一组组雕塑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庄严:有手持钢枪的娘子军战士,有正在包扎伤员的卫生员,还有挥舞红旗的指挥员。这些雕塑仿佛将时光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进了剧场我才知道,今晚复排的并不是想象中的芭蕾舞剧,而是在室外演出的情景舞蹈剧。我想,这也可以吧,总算能再看一次红色经典了。 场内灯光渐暗。随着一声嘹亮的军号,大幕徐徐拉开。舞台背景是五指山的巍峨轮廓和万泉河的滚滚激流。一群身着蓝灰色军装的女战士从舞台深处走来,她们步伐坚定,目光如炬。

“向前进,向前进!”熟悉的旋律响起,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主演琼花的是一位年轻演员,她的表演既有芭蕾的优雅,又带着话剧的张力。在“琼花参军”这一幕中,她特别真实地演绎了琼花作为丫鬟的觉醒。当她撕碎卖身契,高喊“我要当红军”时,全场再一次爆发了长时间的掌声。
“沙帽岭伏击战”是整部剧的高潮之一。舞台灯光忽明忽暗,模拟出枪林弹雨的效果。娘子军战士们时而匍匐前进,时而跃起冲锋。多媒体技术再现了当年战斗的激烈场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特别令人震撼的是“火烧文市炮楼”的场景。舞台后方的大屏幕上,炮楼在烈火中轰然倒塌。娘子军战士们冒着浓烟冲锋,她们的身影与火光交织,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这时,剧场顶部飘下了细密的“雨丝”,模拟战场上的硝烟,让观众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震撼。

在“马鞍岭阻击战”中,娘子军连的悲壮结局被艺术化呈现。舞台灯光转为暗红色,象征着烈士的鲜血。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但她们手中的红旗却始终高高飘扬。这一幕,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心情都还沉浸在那激越悲壮的场景中。一位来自北京的观众说:“这是我第一次看红色娘子军的演出,没想到会这么震撼。这些年轻的女战士,她们和我们年纪相仿,却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战争。她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走出剧场,夜暮已深,抬头望去,满天繁星闪烁。我忽然想起剧中吴琼花说的一句话:“我们要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永远闪耀。”是啊,红色娘子军的精神,不就是像这满天繁星,永远照亮着后来人的道路吗?


在演艺公园的纪念墙上,镌刻着所有已知的娘子军战士的名字。我轻轻抚摸着这些名字,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她们中有的在战斗中牺牲,有的在突围后隐姓埋名,有的坚持到革命胜利。但无论结局如何,她们都无愧于“红色娘子军”这个光荣的称号。

回望剧场,灯光已经熄灭。但我知道,这部经典像一束艳丽的红花,将永远照亮这片碧海蓝天。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座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共和国的记忆里。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将随着万泉河的清波,永远流淌;将伴着五指山的青松,永远挺立。
回到住地后,心情难平,即作观后感诗一首,以抒胸怀:
严冬又到鹿城来,靓剧逢辰闪亮开。
百朵木兰生苦海,一团火焰照灵台。
荡除奸恶惊天举,截阻凶顽动地哀。
辑史钩沉怜弱女,琼崖先烈永思怀。
(写于2025年3月24日泉城济南)
作者简介,二月梅,山东邹城人,研究生学历,山东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