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哲学界,入世与出世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人生追求和处世方式,是人生的态度与价值观。
入世: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追求功名利禄,掌握社会规则,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儒家对“入世”的观念体现最为明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提倡。入世的人以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等为行事准则,尊重社会规则,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出世:超脱于世俗、功名利禄之外,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佛教的看破红尘、达到涅槃的境界,道家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回归到本真,都是出世的体现。出世的人尊重生命和客观规律,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和事,不强求完美,尽量减少与大众世俗的联系,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入世与出世在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与社会联系程度上也存在显著不同。入世的人更注重现实生活中的成就和利益,而出世的人则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平和。入世的人与社会紧密相连,而出世的人则倾向于远离尘嚣,寻求内心的宁静。
尽管入世与出世在表面上看似相互对立,但实际上它们是相互依存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一方面,“入世”是“出世”的基础,只有经历过世俗的烦恼和束缚,才会更加深刻理解“出世”关于超脱的意义。另一方面,“出世”为“入世”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指导,帮助人们在面对世俗纷争时调整好状态,重新面对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入世与出世在人生追求、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与社会联系程度上存在显著区别,但它们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生哲学的丰富内涵。
学习中我以为,普通大众谈入世与出世,应该借鉴理论引领实践。脱离开一方面,单纯的议论另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立足现实社会,广义的看待入世、出世哲学问题,用实践的入世态度,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注重现实生活中的成就,密切联系社会。把入世当作出世的前提,努力创造价值。
用出世的心态,慎重追求精神解脱,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平和,适度远离尘嚣,寻找内心宁静。
古为今用。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工作时,用入世的态度积极奉献。通过辛勤的体力与脑力劳动,创造价值,造福人类,为出世提供物质基础。退休后,用出世的态度对待生活,为入世提供精神支撑,解脱纷繁,修养自己,轻松的安度晚年。
人的一生中,特别要清醒的认识“世间万物均为我用不为我有”。只有这样,才能在入世创造价值的同时,放下物质上的占有执念,放下生活上的无度奢侈,放下思想上的极度贪欲,放下世俗上的物欲攀比,放下无为的计较,才能在出世中树造良好精神境界,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作者简介
田玉平,祖籍山西五台,现籍怀仁,退休人员。喜欢写作,却又文字功底差;爱好文学,却是欣赏水平低。盼与有识之士、之群体结缘,见贤思齐,不断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