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商量手记:
标识天桥的三四五零年代
胡春雨
政协商量也是商量,只不过商量的是大家庭的公事,不是小家庭的私事,所谓“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就说过:“政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情就是政治”,现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生动诠释了中国人自己的民主理念。
中国社会历来讲究“家国同构”,中华文化历来追求“中和位育”,尚和合而不尚纷争,从深层次包含了协商民主的特色。可以说,中国历史素有协商民主的精神,譬如集中阐释中国政治哲学的《尚书》,据开篇的《尧典》阐释,无论是唐尧晚年甄选继承人,还是舜帝组织早期中央政府,用现在的眼光看都是采用了民主协商的方式,通过有序政治参与,汇总意见服务决策,“天下为公”的“尧舜之道”,始终代表着中国人最高的社会政治理想。中国文化所谓民主,应当包括孔子的“爱与敬其政之本欤”,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人的价值,凝聚最大公约数。中国广土众民,自古在国家形态上具有大一统特色,重视“尚贤使能”、“民为邦本”,选票政治并不发达,通过“早熟”的科层制、考绩制等制度创造,实现政权的上下贯通与高效运行。而西式票决政治源自小国寡民的古希腊城邦,双方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迥异,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进路。
民主固然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但不能定于一尊,人类不可能创造有利无弊的制度,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回首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从南北议和到新旧政协,在现代国家的重构中,政治协商始终是主要的建国方式,演进成一种基本政治制度。经过长期摸索沉淀,中国人应当找回自信,以自己的国情发展自己的制度,以自己的理论解释自己的实践,根据中国人“有事好商量”的固有品格服务决策,推动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这恐怕是政协“商量”的应有之义。本期的商量选择了“活化利用老建筑”这样一个话题,对此原本毫无概念,一旦参加进来还是脑洞大开:一组历史建筑,譬如城市发展的年轮,雕刻着历史的印记,让城市的精神更加厚重。
年代最早的是原济南师范学校的鹊华书屋和教室,始建于1936年代,如今成为济南旅游学校的一部分。当看见它的第一眼,就被它营造的文化氛围所打动:一株怒放的白玉兰,与青砖灰瓦的传统建筑一同沐浴着春光,尽管年逾九秩依然清新峻拔,透着书卷气,完全可以入画。这样的建筑风格,让人想起近代以来“中体西用”的文化转型路径,既坚持了中式建筑的整体风格,又在门楣等处引入希腊式的立柱等建筑元素,中西合璧,让建筑更显轩敞活泼。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而非征服自然,决定了中式建筑从用材到结构,往往透着质朴自然的气息,人文自然融合无间。建筑艺术最能体现民族风格与审美精神,关于现代城市的建设,孙中山先生在视察济南时就曾提出,要“采西方之技术,存中国之精神”,反对照抄西方,这种大思路与今日坚持中文化主体性遥相呼应。这组年轻的老建筑,可谓隐居城市丛林的一例范本。
老教室的历史陈列同样触动人心,这里曾是济南师范学校旧址,清末新政时代,带着教育近代转型、培养新型师资的历史使命而来,却终于成为新思想、新力量的集散地,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乃其杰出代表。现代中国的涅槃重生,是以政治革命的手段实现深刻的社会革命,从辛亥革命的湖北新军到五四时代的学生运动,推动革命的中坚力量总是在新青年中诞生。仅就天桥而言,从济南师范到济南乡师,新式教育培养了大量有革命理想的青年,从五柳岛到五龙潭留下了中共早期党组织的足迹,足以让天桥挑起济南红色文化的大梁。思想是时代的先声,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总是在无形中塑造着社会面貌、引领着发展航向。我过去只知道在济南近现代转型中,天桥曾是新产业、新动能的集散地,却没想到还有如此浓重的一笔。
来到1943年代,进入了济南历史最黑暗、最惨痛的时段,侵华日军在今无影山街道设立了号称“阎王殿”的“新华院”,关押山东抗日军民,其“极盛”时多达二十五万平方米,可同时关押二三千人,直到日本投降关押了多达三点五万“战俘”,被酷刑、劳役折磨致死者达一点七万人。日军还在济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体细菌实验,不远处的琵琶山即发现了万人坑。如今尚存少量地上建筑,作为济南传媒学校的一部分幸存下来,被开发为小型展室,部分地下基础保存完好,记录着日本法西斯的反人类罪行。日军统治期间,必然要榨取战争资源、残酷镇压反抗、进行奴化教育,新华院集中体现了这段历史。大量被俘军民被送往东北、日本强制劳动,为了救治日本伤兵上百人被抽血致死。没用的伤病员被扔到“病栋”里痛苦死去,甚至还未断气便当作尸体处理,动辄以狼狗撕咬的方式虐杀逃跑的军民。
日军的残暴,只有人类想不到,没有兽类做不到。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邪恶,在此以最惨烈的方式碰撞,留下一道城市记忆的伤疤,反证了山东敌后抗战的坚决,留给人类历史永远的教训。抗战胜利后,盟国军事法庭对战犯的依法审理,与暴日的罔顾国际道义形成强烈对比,为构建新的世界秩序提供着法理基础。捍卫二战成果、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迄今仍是我们的国家意志。济南作为东部沿海省会城市,以独特角度经历了整个抗战,从五三惨案的序幕战到浓缩八年沦陷的新华院,再到山河重光的大明湖奎虚楼,不仅构成了完整的城市记忆,而且属于全省乃至全国。缅怀这段历史,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维护团结统一才有民族前途,只有维护和平发展才有人类未来,更加坚定我们的国家共识与奋斗目标。
从我区文化资源分布来看,新华院代表的抗战记忆与鹊华楼代表的黄河文化、张养浩代表的君子文化、五龙潭代表的园林文化、小清河代表的航运文化,以及铁路文化、商埠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构成了纵贯古今、门类齐全的资源体系。文化资源的开发,首先要评估其内在价值做出相应定位,放在全局上把棋走活。新华院代表着最沉痛的国家记忆,最顽强的生存意志,最沉挚的民族感情,从旅顺日俄监狱、哈尔滨七三一部队遗址的经验来看,一旦建成与之价值相应的纪念设施,必将产生巨大影响力。目前,遗址附近保留了较大的土地空间,与济南站近在咫尺,与天桥文化或抗战文化的其他核心节点气脉贯通。利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机,在作好史料搜集、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立项纪念设施,对提升天桥文化具有全局意义。
最后一处是1956年代的苏式建筑,如今作为山东科技大学的一部分保存下来。如果说天桥因济南的近现代转型而诞生,而一部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全球化历史,世界潮流从此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命运。从地缘条件来看,日俄美三国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在二战后阵营对立的历史条件下,新生的共和国一度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策略,苏联在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艺术方面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座建筑见证了这个历史阶段。现在,大学将这座老建筑用于人工智能等新开发,面对大争之世,如何抢占战略科技、高端制造的制高点,关乎各自核心竞争力的消长。从历史经验看,每到社会经济转型阶段,是弯道超车的机遇也是追赶时代的挑战,不进则退,没有谁能置身事外。但就科技伦理而言,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类心智,技术爆炸不应解构人文精神。毕竟,人类是一种生命现象而不仅是物理存在,人之为人在于有“血气心知之性”,理性与良知才是人的本质。人类无论如何发展,仍是大自然“天道”循环的一部分,在物质文明的飞跃中不应本末倒置。
一座老建筑,乃凝固的记忆,镌刻着流逝的岁月,留下丰厚的历史启迪与精神财富,从不同角度为城市发展赋能。而我们的时代,同样是历史前行的一部分,这也是此次商量之旅的一点感悟罢。
黄帝四七廿二年仲春思农于山左鹊华堂

作者胡春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