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近年来,乌克兰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去俄罗斯化的政策,在这一进程中,许多与前苏联相关的雕像和纪念碑被拆除,保尔·柯察金的塑像也不例外。尽管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人的英雄,但他在苏联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使得他成了去俄罗斯化进程中的一个目标。


保尔·柯察金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塑造的英雄形象,该作品是享誉世界的红色经典,曾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人物和情节,被许多读者留在了记忆中。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出生于沙俄帝国沃伦省(今乌克兰沃伦州)的一个贫困家庭。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斗争,在苏联红军中参加过战斗,后因伤致残,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仍坚持创作,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因此成为乌克兰的骄傲。

在乌克兰去俄罗斯化进程中,拆毁了多座和前苏联有关系的雕像,包括列宁、普希金、叶卡捷琳娜大帝的雕塑,以及象征乌克兰与俄罗斯友好的“人民友谊”青铜雕塑等。这一风潮最终也波及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雕像。

赫梅利尼茨基地区的舍佩托夫卡小镇,一座由乌克兰著名雕塑家尼古拉·兹诺巴于1966年创作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花岗岩雕像被拆除。这座雕像的背后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纪念馆,在俄乌战争之前,这里是非常有名的人文景点。拆除雕像这一行为,被看作是乌克兰去俄罗斯化进程中的又一举措,具有极强的象征性意义。


对于乌克兰人来说,拆毁这座雕像可能出于多重复杂的原因,包括对前苏联时期历史的否定、对俄罗斯影响的排斥,以及在国内政治和社会变革中寻求身份认同等。

乌克兰拆毁保尔·柯察金塑像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这一行为不仅反映了乌克兰国内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复杂性,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历史文化保护和尊重的深刻思考。


背景音乐:前苏联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曲“远在小河对岸”
演唱:黑鸭子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