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蕨
文/李广昌
在牡丹亭公园的古樟树上,苍老干枯的树干被槲蕨紧紧缠绕,远远望去,仿佛古人衣袖上精致的刺绣,为古树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
槲蕨,又名猴姜、石姜、樟姜、肉碎补、石岩姜、毛姜、爬岩姜等,在中药铺里则被称为骨碎补。它紧紧依附在古樟树上,犹如张飞身披的战袍盔甲,坚韧不拔。槲蕨的叶子形态各异,营养叶紧贴着树干,卵圆形,边缘浅裂,虽然早已枯黄卷曲,但仍固执地铺展着,像一幅古老的地图;而孢子叶则向上生长,绿色长椭圆形,羽状浅裂,裂片呈三角形,与槲树叶极为相似,因此得名槲蕨。叶背上,褐色的孢子囊群沿着中脉两旁整齐排列,像司令部的警卫,又如同银河系中闪烁的星子。
槲蕨的药用价值早在《雷公炮炙论》中就有记载。作为水龙骨科槲蕨属的植物,它喜欢生长在石壁、墙壁或树干上。其味苦、性温,具有补肾、壮骨、祛风湿、活血止痛的功效。
有经验的医生常常利用槲蕨来治疗各种疾病,如跌倒损伤、骨折、瘀血作痛、风湿性关节炎、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肾虚久泻、遗尿、斑秃、耳鸣、牙痛等。民间也有许多关于槲蕨的偏方,如用其根烧去毛,盐水炒干后水煎服,可治疗腰肌劳损;用鲜品加米酒和白糖捣烂外敷,可治疗挫伤和扭伤;去毛晒干后研粉,与猪瘦肉蒸食,可治疗小儿疳积;泡酒后外搽,则可治疗斑秃、脱发和寻常疣。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槲蕨的根茎中含有柚皮素、羊齿烯、谷甾醇、菜油甾醇及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药理实验证明,槲蕨水煎液具有降低骨关节病变、促进骨损伤愈合、降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降血脂、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镇痛、镇静以及降低血小板聚集性等多重作用。
然而,尽管槲蕨应用广泛,但阴虚内热及无瘀血者仍需慎服。此外,《得配本草》还记载,槲蕨忌与羊肉、羊血和芸苔菜同食。
槲蕨在民间应用的历史悠久,尤其在伤骨治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壮大,槲蕨将会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疗效,继续书写一篇篇闪耀的“骨碎补”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