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阅读(15) 燕人回乡【译文】
有个燕国人出生在燕国,却在楚国长大,直到年老才返回故乡。途经晋国时,同行的人欺骗他,指着晋国的城池说:“这是燕国的城。”他顿时神色凄然。又指着一处土地庙说:“这是你家乡的社庙。”他长叹一声。再指着一间房屋说:“这是你祖先的老宅。”他忍不住低声哭泣。最后指着一座坟墓说:“这是你祖先的坟冢。”他嚎啕大哭。
同行的人突然大笑,说:“我刚才是骗你的,这里其实是晋国!”燕国人羞愧难当。等他真正回到燕国,亲眼见到故乡的城社、祖先的房屋和坟墓时,反而没有先前那么悲痛了。
【秋雨堂曰】
《列子·周穆王》中“燕人回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一个燕国人思乡情切、最终误认他乡为故乡的荒诞情节,探讨了记忆、认知、情感与现实的错位问题。
故事通过燕人被误导的情节,揭示了人类情感对记忆的依赖。燕人对“故乡”的强烈情感,实际建立在他人的言语暗示上,而非真实体验。这种“虚假记忆”引发的悲痛,比面对真实故乡时更强烈,讽刺了人对符号(如城社、坟墓)的情感投射往往超越现实。
晋国的虚假场景能引发燕人更深的悲痛,而真实的故乡反而让他情绪平淡。列子借此质疑:人对“真相”的认知是否可能完全客观?情感是否常被主观建构的“真相”所左右?从哲学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的认知与情感易受外界影响的现实。燕人因同行者的欺骗而产生强烈情感反应,说明人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当他真正面对故乡时,情感的变化又体现了事物的真实性与表象之间的差异,以及人在认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粉丝们和大多数爱刷视频的人们最易被网红的情绪和观点感染和误导,最容易对现实事件做出错误的判断,付出错位的情感,使自己成为那个年老回乡的燕人一样可笑的人。这也是我们今天阅读《列子》的现实意义。
这则故事暗合庄子的“齐物”思想,真假、悲喜的界限被模糊,强调主观心境的虚妄。 燕人看到真正的故乡时“悲心更微”,暗示执着于外物(如故乡)反而迷失本心,唯有放下执念才能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
列子用夸张的对比和反转结局,凸显人类情感的荒诞性,引导读者反思认知的局限性。我们是否常被他人的描述、社会的符号绑架情感?真正的认知或许需要超越表象,直面本心。
【附原文】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
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2025.3.26.于秋雨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