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不朽 史圣千秋

在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诞辰2170周年之际,我想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名言表达我对先生的缅怀和崇敬之情。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其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而司马迁却为之痛苦万分般地在忍辱苟活与从容赴死二者之间作出抉择。他在《报任安书》中说:“故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斗争中,思想异常激烈。在狱中,他思绪万千,悟出了这样一个思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曾被伟人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他也曾想过一死了之。但那“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当他想到那些成大事业者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时,深受鼓舞,无艰无以立业的思想,使他又有了活下去的勇气。特别是当他想到了父亲的遗愿还在“草创未就”之时,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

为了完成《史记》,他决定下“蚕室”,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的痛苦,常人是无法理解的,心灵上的创伤总是影响着他的情绪,心中空虚恍惚,坐卧不安。一想到宫刑的耻辱,浑身冒出冷汗,浸湿衣服。司马迁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然而,个人的悲剧并未把他的事业埋葬,为了完成自己撰史的宏愿,他把个人的生死、荣辱全都置之度外,默默耗时18年,以自己的血和泪奋笔疾书,终于完成了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辉煌巨著——《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被许多文人骚客称之为“中华文化的本”。

直至今天,他的著作《史记》仍为我们传递着历朝历代的繁华落幕;诉说着各类人物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等,并从不同角度诠释着他们各种的价值观;他那担当笃学、忍辱负重、忠心报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对我们今天治国理政齐家仍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多元、各种社会思潮彼此起伏、不断碰撞的时代,就更应当以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司马迁爱国、敬业精神为标杆,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拼搏奉献,为奋力普写中国式现代化韩城篇章作出新贡献。

附:作者董群艺同志简介

董群艺,男,汉族,1970年4月出生,陕西省韩城市人,民革党员,大专学历,韩城市政协常委、西庄委员工作室负责人。曾任民革韩城市委会秘书长、副主委,市粮食局副局长,市政协副秘书长、党派及桑树坪委员工作室负责人等职。曾获民革全国机关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政协文史工作先进个人、渭南市政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韩城市十大同心人物称号,市政协先进工作者,优秀委员等荣誉和表彰。

董群艺同志挖掘编辑的《八年抗战中的韩城》一书,唱响了八路军芝川东渡黄河出师抗日可歌可泣的难忘历史;主持或参与编辑了《血色韩原》《河出龙门》《强汉三书画作品集》等政协文史资料,荣获全省优秀政协文史资料图书。
董群艺同志充分发挥自己参政党员的优势,积极撰写政协提案、大会发言、社情民意、调研报告等,有力地推动了省考古研究院陶渠京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的落地和韩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审:张建超 指导:杨毅波

2025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