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英雄唱赞歌
文登跃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每当听到电影《英雄儿女》中这震撼人心的旋律,我便心潮澎湃,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与对老友杨士英的深切怀念交织心头。
杨士英,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与他的相识,是我人生中的幸事。六月的一天,我前往他家,翻新后的院落温馨宜人,宽敞的客厅里,我们开启了一段充满回忆的交谈。
热血谱写卫国篇章
1936 年 5 月,杨士英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命运对这个家庭格外残酷,他刚满两岁,父亲便撒手人寰,年仅 24 岁的母亲展秀英(临猗庙上人),带着他和长兄杨士俊,在贫寒中艰难求生。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长兄年少时便投身革命,奔赴延安,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家中,母亲白天在田间辛勤劳作,夜晚借着微弱的灯光纺线,拼死拼活只为供杨士英上学念书。直到 1947 年解放,分得了田地,生活才逐渐有了起色。经历过苦难的母亲,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恩,在互助组、初级社时期,劳动积极,表现突出,于 1954年出席了解虞县劳模表彰大会。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的烽火燃起。1953 年,刚读完高小的杨士英,怀着满腔热血,毅然踊跃报名参军。全村人齐聚三官庙前,为即将入伍的青年们送行,场面振奋人心。杨士英骑着高头大马,胸前戴着大红花,英姿飒爽,那一幕成为他一生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为了能顺利通过体检,本就身体单薄的他,想出往衣服口袋里装石子增加体重的办法。测体重时,医生发现了衣服里的石子,正当询问时,征兵指导员得知实情,被他的执着所打动,亲自决定让他入伍。
在北京经过三个月紧张而短暂的集训后,他踏上了入朝参战的征程。部队生活,成为他人生中最难忘、最宝贵的经历,更是磨炼他坚强意志与高尚品格的熔炉,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刚到部队,首长便看中了他的聪慧机灵,让他担任团首长的警卫员。自幼失去父亲的他,把部队当成了自己的家,视首长如长辈。在家乡,他小名叫“全友”,首长特意为他取名“士英”,寓意不言而喻。
在那炮火纷飞的艰苦岁月里,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一次,首长去师部开会,他与司机陪同前往。途中遭遇敌机,为躲避轰炸,司机紧急刹车后倒车,避开了敌机的首轮扫射。然而,几分钟后,又一架敌机俯冲而来并投下炸弹。千钧一发之际,杨士英飞身卧倒,将首长扑下车并压在身下。最终,他们成功避险,但汽车被毁,司机不幸牺牲,杨士英的大腿也被弹片擦伤,鲜血渗透了裤子。当时,他一心只顾掩护首长,浑然不觉疼痛。直到首长发现他腿上的血迹,他才意识到自己受伤。随后,首长迅速与附近友军取得联系,他也得到了妥善的救治,至今腿上仍留着那块伤疤,见证着他的英勇。
伤愈后,在战斗的间隙,他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他学会了摩托驾驶技能,还主动承担起侦察任务,凭借着机智勇敢,及时为首长提供最新的敌情,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次大战前夕,团首长交给他一个紧急任务,要他给师部送一份秘密文件,并要求在天黑前五点送达,且连夜返回。然而,他在路上错过了车次,无奈之下,只能徒步前行。崎岖的山路布满荆棘,他连滚带爬,时而快走,时而小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按时完成任务。最终,他按时把文件送到。当返回团部时,已是午夜时分,他浑身黑乎乎的,不知摔了多少跤,头也撞了无数次,但他圆满完成了任务,确保了战役的顺利推进。
爱心与责任的坚守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与杨士英相识。那时,村南滩农校刚撤销,他回到村里学校任教。在校园里,常常能看到他身挎手风琴上课的身影,听到从教室里飞出、回荡在校园上空的嘹亮歌声。手风琴的旋律与他清脆的示范演唱交织在一起,为学生们带来无限乐趣,驱散了学习的疲惫与乏味。
地理课上,讲桌上的地球仪、黑板上悬挂的地图,配合他滔滔不绝、生动有趣的讲解,引人入胜。课堂上师生互动热烈,他对重难点反复强调,学生们也都牢记于心。每次联校统考,他所教班级成绩斐然,常常名列前茅。
那时,他不仅教授音乐和地理课程,还肩负着宣传队的训练与节目排演工作,利用早操与下午活动时间,为学生们编排丰富多彩的节目。遇到“六一”“国庆”等重大节日,他更是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乐此不疲。
在日常生活中,他衣着干净朴素,皮鞋总是擦得锃亮,一看便是个爱整洁、做事利索的人,这或许与他在部队养成的良好作风有关。他性格乐观豁达,常与我们年轻人聊天、开玩笑,不时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比如转业那年在临汾地区举办的运动会上,他单骑摩托飞跨断桥的惊险表演;赴朝归来后随首长参加北京英模大会,并与朱老总合影的动人场景,无不令人羡慕。
九十年代初,我们虽身为普通的民办教师,但年轻有为、号召力强。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我们组建了学校新班子。上任伊始,为了开展学校工作,我们从严治校:一是辞退不合格人员,优化教师队伍;二是改善校容校貌,带领教师从乡苗圃挖来冬青、柏树,如今这些树木已长成参天大树,为校园增添了生机。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成绩显著提升。全镇小学毕业班二十几个班级,统考成绩从原来的倒数第二跃升至第二名,百分之八十的班级教学成绩呈上升趋势,受到领导表扬。然而,这却引发了个别工作消极、爱发牢骚之人的怨恨与嫉妒,他们暗地里搞宗派、拉山头,甚至造谣生事,企图将新班子扼杀在摇篮中。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杨老师团结广大教师,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从不和稀泥。面对问题,他毫不妥协,直面相对。在复杂艰难的环境下,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智慧,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那些年,他几乎耗尽心血,心灵也遭受巨大创伤,但他始终把学校利益放在首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是永济县内唯一一个到退休年龄才转为公办教师的人。
乡村文艺的点亮者
文艺活动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民风与浓厚的乡土情怀,更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期盼与需求。杨老师一直是乡村文艺活动的积极推动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不仅在学校负责宣传队节目排演,每逢重大节日,还承担村里或镇上参加县里文艺汇演比赛的相关工作。有一年,在参加汇演途中,拖拉机突发故障导致侧翻,人员被甩出车外,倒在马路旁的树壕沟里。杨老师碰掉一颗门牙,嘴里鲜血直流,但当时他顾不上自己的伤痛,赶紧查看其他演出人员的情况。所幸并无大碍,他强忍疼痛,坚持为节目伴奏,直至汇演结束,最终节目获得二等奖。
1989 年秋末,应山西电视台邀请,他们全家代表运城地区参加山西省第一届农民家庭演唱会。全家老小十八口人齐上阵,以宣传介绍永济特产为主题,编排了《卖韭菜》《马铺头蒜》等节目,展现新时期农村的巨大变化,歌颂改革后人民的幸福生活。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排练与精心准备,从音乐歌词到动作表情,从服装配备到舞台设计,他们不断改进提升,力求达到最佳表演效果。10 月 20日,他们全家在省会太原进行现场表演与节目录制。当时,此事轰动了整个卿头镇乃至永济县。《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对此进行专题报道,他们也荣获了《山西电视台》《山西群众艺术馆》《山西农民报》颁发的优秀奖。当年春节,他们在农村大街小巷义演二十多场次,深受群众喜爱,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生命的顽强之歌
1996 年,到了退休年龄的杨老师,因学校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音乐教师,校长胡世民返聘他留校代课,直到 1998 年他才正式离开那神圣的三尺讲台。
退休后的生活,本该清闲自在,但闲不住的他,依旧为公益事业奔波。无论是村里老年协会的事务,还是镇教委老龄委的工作,他都积极支持参与。特别是村里春节排练节目,或是其他单位、村子请他帮忙,他总是随叫随到,热衷于文艺宣传的他,从不计较报酬。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2 年夏,已是八十六岁高龄的他,不幸患上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堵塞,急需手术。在中心医院治疗一月有余,手术成功后又前往西安康复,这一番折腾便是几个月。病情刚有好转,闲不住的他在院里洗完衣服端盆倒水时,因用力过猛,导致心血管破裂,当场昏迷。真是祸不单行,好在有人在场,迅速拨打 120 急救电话将他送往医院。
女儿淑琴含泪回忆,父亲在监护室就待了十几天。那些日子,在监护室外的走廊里,心急如焚的她,一会儿坐在长椅上,一会儿起身来回踱步,夜深时躺在走廊里难以入眠,还不时被冻醒,煎熬难耐。出了监护室,手术前医生表示,医院从未为如此高龄的患者做过搭桥手术,一般这个年纪的患者家属都会选择放弃,但他们愿意尝试。手术中,父亲一声不吭,从未喊过一声痛,在场的医生都被这位八十多岁老人的顽强精神所打动。所幸老天眷顾,父亲在生死线上挣扎,最终挺过这一难关,六个多小时的心脏搭桥手术顺利成功。当父亲从手术室推出来的那一刻,等候区的全家人那颗高悬的心才渐渐平静下来。
平凡中的幸福人生
女儿淑琴接着讲述母亲胡青芳的情况。出身大家闺秀、书香门第的母亲,今年已八十三岁高龄。前不久刚从医院回来,虽精神略显倦怠,两鬓斑白,但双眼依旧炯炯有神,待人一贯亲切和蔼。母亲虽比父亲小六岁,但六十余年来,与父亲相濡以沫,携手抚育了姊妹兄弟五人,共同挺过生活中的一道道难关。
在处理家庭琐事、儿女婚姻大事、奉养长辈以及为人处事方面,母亲皆处理得和谐圆满,堪称完美,充分弥补了父亲耿直、暴躁的性格缺陷。对于父亲工作与生活中的烦恼和难事,母亲总能诚心开导,调和矛盾,是家中当之无愧的贤内助、父亲的得力帮手。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硕果累累。如今,儿女事业有成,儿孙绕膝。尽管老两口听力不佳,交流略有困难,但身体还算硬朗,无忧无虑,尽享天伦之乐。
杨士英老师,一生平凡却处处闪耀着英雄之光。青年时,他保家卫国,义无反顾,在异国他乡留下光荣的足迹;中年时,他辛勤耕耘,在教坛默默奉献,用爱心点燃文化之火,让文艺之星在乡村闪耀,在校园留下不凡业绩;老年时,他退而不休,顽强与病魔抗争,在死亡线上谱写重生的篇章。他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用点点滴滴的感人故事,书写着传奇人生,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他是一个大写的人,英雄的史册或许没有记下他的名字,但良知的人们定会为他树起一座丰碑,怎能不为他放声高唱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