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十六载的思念(纪实文学)
绿野(湖南) 诵/军澜
2025年3月21日清晨,浏阳河畔的薄雾尚未散尽,93岁的陈秀英老人身着褪色蓝布衫,在子孙搀扶下登上了开往广西凭祥的列车。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却是为了完成跨越半个世纪的心愿——去南疆烈士陵园看望长眠地下的儿子。
46年前,陈秀英收到那张被泪水浸透的烈士通知书时,21岁的儿子李建军刚入伍三个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炮火中,这个从小在浏阳河边长大的青年,用身体护住了三名战友。如今,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掌反复摩挲着泛黄的军功章,仿佛还能触摸到儿子当年的体温。

列车穿越南岭山脉时,老人执意要打开车窗。春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她忽然轻声哼起了浏阳河小调,那是建军入伍前每晚在煤油灯下教她的新曲子。同行的孙女注意到,奶奶浑浊的眼底泛起了涟漪,皱纹里盛着的不知是窗外的阳光,还是记忆里的星光。
3月25日上午,当陈秀英在陵园工作人员搀扶下走到第13排第7号墓碑前时,她突然挣脱了搀扶,跪在了青石板上。布满老茧的双手颤抖着抚过"李建军烈士之墓"的刻字,像抚摸婴儿的脸庞。她从布包里掏出用红布裹着的粽子,那是建军最爱吃的碱水粽,"儿啊,今年的粽子包了红豆沙..."话音未落,泪水已砸在碑前的香灰里。

陵园的松涛阵阵,远处的界碑在阳光下泛着微光。陈秀英将一束新鲜的映山红轻轻放在碑前,这是她清晨特意在车站旁采的。"当年送你参军时,漫山遍野都是这样的花。"她对着墓碑喃喃自语,仿佛在跟儿子说家常。
回程的列车上,老人将军功章紧紧贴在胸口,闭目养神时,嘴角偶尔泛起一丝笑意。或许在她的梦里,那个穿着军装的青年正沿着浏阳河欢快奔跑,河水倒映着他年轻的脸庞,泛着永不褪色的光芒。
作者简介:
周绿森,笔名绿野,湖南衡阳祁东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祁东县作协常务理事,《老年人》杂志通讯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衡阳市小红人志愿者。
刘艳军 网名 军澜
机关退休干部、大连语言艺术学会会员。热爱朗诵、喜欢抒情的朗读方式、用声音诠释人物、用声音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