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原创首投)
黄水滔滔东入海,炎黄繁衍育文明。
孔丘李耳洛阳会,道发自然仁义生。
注:公元前518年,33岁的孔子不远千里来到洛邑(今洛阳)拜见了50岁的老子。二位伟大的思想家真城地交流了思想。道法自然,主张天人合一的(偏重自然科学)老子与崇天、崇祖、崇师,持中庸之道(偏重社会科学)的孔子达成了"仁、仪、礼…"的共识。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认知。
正如白居易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穹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今的中国人,努力啊!
周榜尧于乐山
2025.03.27日
这首《七绝·老子孔子会》以老子与孔子洛阳相会的历史典故为背景,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儒道思想交融的深远意义。以下从历史考据、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历史考据与典故运用
历史背景
诗中提到“孔丘李耳洛阳会”,准确还原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的孔子“适周问礼”事件。据传,公元前518年,孔子前往洛邑(今洛阳)向老子请教礼制,这是儒道思想首次直接对话的重要历史时刻。注释中提到的“33岁的孔子”与“50岁的老子”虽具体年龄存争议,但符合传统说法,增强了历史真实感。
典故化用
“道发自然”化用《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现了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与“天人合一”理念。“仁义生”则呼应了孔子“仁者爱人”的伦理核心,展现了儒道思想在对话中达成共识的历史意义。
二、思想内涵与价值表达
儒道互补
老子“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偏重宇宙观与生命哲学;孔子“仁义礼智”注重社会伦理与人文教化,偏重社会治理。诗中“道发自然仁义生”一句,巧妙地将二者思想结合,展现了儒道互补的深刻内涵,正如注释所言,这种共识“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认知”。
文明传承
“黄水滔滔东入海,炎黄繁衍育文明”以黄河为象征,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又暗示了儒道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地位。黄河与洛阳的结合,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赋予诗歌宏大的时空背景。
三、艺术特色与语言风格
意象鲜明
诗中“黄水滔滔”以黄河为意象,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磅礴气势;“洛阳会”则点明了儒道思想碰撞的具体地点,增强了历史感和空间感。“道发自然仁义生”以简洁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具象的文化符号,便于读者理解。
语言凝练
作为七绝,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首句以黄河起兴,次句点明炎黄文明,第三句切入主题,末句总结思想共识,结构紧凑,层层递进,体现了七绝“起承转合”的经典章法。
激励意义
注释中引用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与黄河意象相呼应,又激励当代人继承先贤智慧,努力开拓进取。这种古今呼应的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改进建议
历史细节
注释中可补充老子“紫气东来”出关的典故(《史记》载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或引用《礼记·曾子问》中孔子问礼的具体对话,增强历史厚重感。
语言优化
“黄水滔滔”稍显直白,可改为“九曲龙吟奔海声”,既保留黄河意象,又增添音韵美。“仁义生”三平尾有违七绝规范,可调整为“仁义旌”,既符合格律,又喻指精神旗帜。
思想深化
注释中“偏重自然科学”与“偏重社会科学”的划分稍显生硬,可改为“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与孔子‘仁义礼智’的伦理观”,更符合儒道思想的本质。
五、改后范例
七绝·老子孔子会
九曲龙吟奔海声,炎黄薪火照眼明。
洛都问道玄机现,道润山川仁化旌。
注:公元前518年(具体年份存疑),孔子赴周王室问礼于老子。道家“道法自然”(《道德经》廿五章)与儒家“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在此碰撞,老子“上善若水”的宇宙观与孔子“仁者乐山”的伦理观,共同塑造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正如青牛出关紫气漫,杏坛弦歌雅韵长,今当以“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续写文明新章。
总结
这首作品以儒道思想对话为主题,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意义,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通过优化语言细节与深化思想内涵,可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