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人文故乡
——古镇青驼
邢兆远
清明时节,回到了蒙山东麓的青驼镇,与苍郁的群峰对话,同清澈的河流私语,煦暖的风吹热了烙印在生命深处的记忆,众多鲜活的故事在脑海里彩云般片片飘来。此时,灵感骤然袭来,认知顿时翻新,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蓦然觉得这里像一本厚厚的书,读之“风卷云舒”,品之“意深境阔”,在徐徐舒展的长卷里,风骨与精神跃然升腾。禁不住深情地捧起一把泥土,似乎闻到了根上的乳香,感触到了故乡跳动的血脉。
“东有苍海,西有云蒙”“沂州西北九十里,有青驼寺驿”……古人寥寥数语便道出青驼镇的时空坐标。纵目骋怀,以堪舆学视之,静卧于云海的蒙山主峰向东眺望,连绵的山峦宛若伸出的手臂,将这里搂抱在怀里,呵护着村落、炊烟、古驿、石驼;从西北方向婉转而至的蒙河,在青峰翠峦中迤逦而出,流淌着古朴而鲜活的琼浆,滋润着民俗、信仰、亲缘、传奇。在皇天与厚土的拥抱中,这里四象呈吉,实乃钟灵毓秀之地。
日辉灿灿,祥云飘飘,精神所寄的石驼在此依然泛着油亮的青光,因传说其是“从天而降,护卫苍生”,乃成为乡亲们心中的图腾,古镇也因此而得名。记得幼儿时节,每逢清明,牵着大人的衣襟来到石驼前,摸一摸石驼光滑的脊背,把红色的绳圈挂在石驼的脖子上,双手合一祈祷着好运的来临。此青驼镇民间特有的民俗,点燃的是乡亲们共情的火焰,延续千载至今。今天这个诞生于汉代的石驼在游子眼中,形象变得丰盈起来,那似虎像豹若鸟的神态,分明融进了先秦诸子的多维思绪;那昂首挺胸的姿态,荡漾着典雅的鲁风汉韵;身上的羽翼,扇动着故土对未来的热切希冀。
谛听着幽远岁月的回音,铺叙的书卷在徐徐展开。悠然想起少年时曾爬上“仲邱古城”的土墙,遥望周边山峰上的点将台、古堡,与伙伴们在野地里寻觅三鱼图、绳纹瓦片、箭头、铜镜…… 回想至此,古时的风云际会、金戈铁马、犁地收黍的场面便在眼前浮现。寻觅绵延在山谷之中的驿道,当年的匆匆商贾、辚辚车辙、楚楚雅士,已落入历史的尘烟,如今川流不息的车辆“一日千里”,南腔北调的来客“新潮叠涌” 。沉思遐想,从中可以读出,启于春秋时代的多元融合的人文,赓续绵延至今,正蓬蓬勃勃地拔节生长,含蕴更加厚润。
和着人文的呼吸,急切地追问古之贤士为何青睐这片土地。峰回路转,来到层峦叠翠的映旗山前,寻访依山而建的尚庵寺。这里涧溪清冽,尚存的两株桧柏抖擞着精神,吐出了点点新绿。寺后有“炼丹炉”,前有“老子玉池”,此乃绝佳诗意栖居之地。传说东晋的葛仙翁在此养心修道,讲书释经,引人向善。除此之外,在古镇四周的群山间,以青驼寺为中心,散布着兴隆寺、龙王庙等诸多寺庙,千载间香火里交融着儒释道,滋养着古镇的神韵。
汲天地之灵气,啜日月之精华,青驼寺那棵银杏树历经数百载风雨沧桑,依然树冠如华盖,苍劲葱郁;伸出的树枝犹如飞龙盘旋,充满勃勃生机。从镌刻下一道道年轮的粗裂树皮中,可以解读历史的密码、欣赏壮阔的史诗、仰望精神的高度。她与生长于邢家河疃村、尚庵寺的两棵古银杏树一起,连缀着阳光与雨露、碧水与长空、绿野与远山,支撑着古镇的灵魂。昔日在抗击倭寇的烽火中,这棵银杏树下人声鼎沸、群情激昂,高亢激越的《救亡进行曲》震撼群山峻岭,见证了“战工会”的横空出世,一举成为当时华东的“中心”,镌刻进了华夏民族的记忆。如今巍峨的“纪念碑”高高耸立,与古树交相辉映,飘逸着古镇的信仰、风骨与情怀。
山色苍翠点染人间烟火,溪流潺潺浇灌神话传奇。仲丘古城东边的蒙河岸边,有一座被茂盛树林拥抱的“九女墩”,周围偶见色彩斑斓的陶片。有曰古窑遗址,有猜烽火台、有称避潮墩。听老人们讲,以前九女墩很高大,顶面一亩见方可耕种。可祖辈告诉孩子们,墩里住着神仙,墩上的土动不得。有一传说很美:很久很久以前,里面住着善良美丽的仙女,护佑着一方水土,为百姓带来了福祉。传说或虚或实、或浓或淡,但自然景观、人文含蕴里流淌着的是鲜活的乐土情思。
民俗荡漾,连绵不辍,新芽又满树。记得当年常在花鼓桥上玩耍,桥下荷塘碧水荡漾,鱼儿腾跃,古桥两侧是高低错落的商铺茶馆,手艺店、铁匠铺、裁缝店……琳琅满目。每逢节日或庙会,说书的不断,唱戏的连台……流淌的生活带着乡俗的滚烫,演绎的故事捧出人文的鲜活。如今,这里的集市已迁至镇西,店铺林立,八方商贾云集,人群熙来攘往。各种山里的“土特产”,既有原生的乡土味,又有时尚气息,与山外广阔的世界链接着,人文在吸纳融合中不断丰满升华,呈现出了特有的张力。
翻过沟壑,向南走上山梁,即将离开青驼镇,来到古代驿道的“咽喉”徐公店村。见街道两旁摆满了形态各异的砚台:“朝霞映辉”“二龙戏珠”“岁寒三友”"神龟虽寿" "木枯石成"“群鹅戏水”……构思巧妙,寓意深远。相传唐代的徐晦赴京赶考途经此地,拾得一块石片,叩之清脆如磬,随即磨成砚台,用之发墨如油,且不损笔毫。在京会考时适逢天寒地冻,砚墨结冰,使考生们运笔不畅,唯有徐晦用此砚书写流利,一举考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徐晦休官后定居于此地,村名定为徐公店,徐公砚由此诞生。今天,经过发掘创新,徐公砚大放异彩,参加全国名砚大展并屡屡夺魁,并走出海外,倍受青睐。
烟霞虽异世,根脉发新枝。不难发现,“青驼故事”越讲越精彩。 深植血脉的文化基因,正以崭新的方式续写着当代生活的精神图谱。温暖而熟悉的文化符号,融古润今,连缀成片,构建着故土人文生态的骨架、血肉、情感和灵魂。山的“巍峨”、水的“灵动”,人的“淳朴”、文的“厚重”……正如诗如画地绽放在时代之树上,舒茂茂之生机。
(作者邢兆远于2025年3月28日)
作者简介:邢兆远,山东临沂人,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驻省记者站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