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门之外,尚有旷野
——《宅门》读后感
陶玉山

你是不是也曾经在一个夜晚捧起一本书,沉浸其中,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种情感,那种精神上的升华。我当初阅读法国作家纪德的小说《宅门》就有这样的体验和感受。
《宅门》这篇小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中年时精心创作的经典之作。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杰罗姆饱满深情地回忆了与表姐阿莉莎的爱情故事。让人由衷感受到挤进去那宅门,才知道别有洞天。珍惜才配拥有,在乎才能长久。可以说读懂《宅门》,便读懂了纪德的一生。
这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伤感悲哀的爱情故事。翻译成汉语不到九万字的篇幅,阅读起来却感觉如此之丰富漫长。男主人公杰罗姆活在对阿莉莎的思念里。看喜欢的书时,如果觉得对阿莉莎有用,他会在书上做标记;也会根据她的兴趣,来决定自己该对什么感兴趣。故事的核心矛盾就是内心的扭曲挣扎。狂热的精神追求超越了现实。而女主人公阿莉莎为了信仰不得不自我克制,自我惩罚,最终以悲剧结局。余华曾经这样说:当年他看完这篇小说后,浑身都在发抖。他甚至认为,这辈子要是能写出这么一本书就心满意足了。
说起来,这篇小说读起来很轻松。人物关系简单,故事情节直白,但给人的感叹却是极为深刻。“我离你越远越爱你;反之,因为太爱你,所以需要远离你。”“因为抱着与你重复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男女主人公两人不见面时,书信里可以毫无顾忌地尽情倾诉衷肠;一见面却局促不安,紧张尴尬。他们根本无法自然舒服地相处。后来也发现了他们彼此写给对方的信,其实都是在跟自己说话,恋人只是想象中的一个美好形象。不禁要问:宅门之侧,爱与信仰,你我该如何选择?
在阅读过程中,总是觉得他们俩不合适。在爱情面前,杰罗姆直白而热烈;阿莉莎内敛又克制。他们不断地内耗和纠结,深沉不可理解,热烈得不到回应。只要不见面,只要不相处,都很满足和温馨。可是现实中不是这样的啊!让你舒服的人,才是幸福所在。也可能是年纪大了,越读越受不了这样磨叽、自我折腾的情感表达。
读完之后,由衷感慨不已。切实认识到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说它纯粹,也并不纯粹。书中的女主人公可以为了对方把身心都献给上帝,但是却不想永远伴陪在他身边。可她却在书信中直言不讳地写出这样一句话:“宅门之外,除了他,我什么都看不见。”而男主人公却认为“我只是短暂瞥见了她的一部分人生,已心神难定。她的克制和细腻,如同无形的绳索,将我牢牢困住。”“我耗尽一生追逐你的灵魂,却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孤岛。”让人感叹:宅门之窄,容不下两人并肩同行。执念带来的灼痛不言而喻。最终,阿莉莎留下遗言:“上帝你留给我们的以圣洁为名的自我放逐,比我们想象的更美。”事实上,这份所谓的“更美”,从未降临。阿莉莎带着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爱情无尽的眷恋,独自面对生命的终结,孤独绝望地离去。
当爱情的对象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某种概念或者理想,坚守这样一份没有对象的爱情,到底有何意义?当偏执的爱撞上信仰的墙,当占有欲遇见道德,宅门——我们终将懂得:通往圣殿的路,总要踩着破碎的心走过。由此看来,每个人都有一扇走不出去的宅门,不得不在爱与信仰的迷宫寻找灵魂的出口。《宅门》悲剧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执念与释然之间找到自己的宅门。小说中对于爱情、宗教问题的描述,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纪德的可爱之处在于,他不批判人性,而是承认人性欲望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寻找自我和解的幸福之路。
书中的“宅门”这个词,出自《圣经》。原文是这样的:你们要进宅门。因为引到死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在这篇小说里,“宅门”既代表了宗教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又隐喻了人生中那些艰难的选择与困境。
这篇小说让我们又见了一段独一无二的爱情。如同于生活之外,重新发现生活。爱不是感觉,而是行动。别人有的爱,我们无法、也不能模仿。这个世界上的爱何其多,看不清也说不明。充分说明:爱,没有标准答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不到的相思才更深,爱意会更浓。“我太爱你,所以显得笨拙;我越爱你,越不懂得怎么和你沟通。”两人通信百余封,却只是“各自写给自己的情书。”书信中的完美爱情与现实中的沉默尴尬形成撕裂,暴露了精神恋爱的虚幻性。
由此说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宅门,那就是你此生必然要经历的考验。在作者纪德看来,如果世间真得存在幸福,那一定是宅门。你要通过它,必须怀抱信仰,历经考验。在此过程中,总有一些东西,要用消失来证明它的珍贵。三毛说:“爱情如果不能落实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此言甚是。其实,爱情最动人的模样,是两个有缺点的人,一起走过风雨,慢慢变得更好。
纪德说:“我们在离别时才知道,曾经习以为常的每一刻,都是无法重来的珍贵。”《宅门》以其深刻的主题,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充分说明了小说不仅是个体悲剧的呈现,更是对整个时代精神困境的隐喻——当我们把某种理念绝对化时,或许正在亲手关上通往真实生命大门。也就是说,明知爱没有存在对象,却依然保持爱的热情,这也许是现代人对抗虚无的形式。《宅门》,爱与信仰的极致拉拉扯扯。有时候,一个微小的事件或者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我们顿悟的导火索。
读完这篇有“虐哭的爱情文学”之称、女主人公活成了一个悲剧的小说,也就是读完杰罗姆和阿莉莎的爱情故事,我想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置身何处,而是将往何处。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状态,就是能够聊到一起;遇到一个聊得来的人,是一件幸事。杰罗姆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发生了就发生了,我们不可改变。真正的强大,不是忘记,而是接纳,接纳曾经所有的困难、不安、焦虑和遗憾。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书在于精读好书。遇到真正打动自己的书,就不断地反复阅读。如果你渴望在文字中寻找灵魂的触动,如果你想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宅门》绝对是你的不二选择。仔细说起来,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我们都要珍惜那个身边为你说到做到的人,而不是给你画饼充饥的人。每一个人一生中最恼人的那一刻,莫过于就是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回忆比展望更多的年龄。人生本就是减法,来日并不方长,想爱就去爱,想做就去做,不要回忆的时候留下的净是遗憾。宅门之外,尚有旷野。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无论选择爱情,还是选择婚姻,只要心甘情愿,便不会失望。这可以说是反复阅读这篇小说的收获和启发。
坦率地说,《宅门》不好懂,好多片段阅读起来有点吃力。里面的一些观点认识甚至不好理解。其实,这是正常的。就像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去理解就行了。认知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认知的本质是思考方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知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环境、经验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更新。通过阅读这种得动脑子的世界名著,可以让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敢分散注意力,无形中会提高认知能力和鉴赏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档次。可谓难得的一举多得的好事。
阅读不但是我们找回自我,净化心灵的重要途径,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有助于让我们精神充实,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每一本书,都在我们面前打开一扇窗户,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它能够引领我们走进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领悟不同的人生哲理。由此而言,当我们打开一本好书,就像是打开了通向未知世界的一扇大门。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书中的人物共同经历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作者纪德自身经历与小说形式互交。他与表姐玛德莱娜的无性婚姻,最终导致表姐抑郁而终,恰如阿莉莎的结局。多年后,纪德通过这篇精心撰写的小说表示自己发自内心的虔诚忏悔:“我们爱的从来不是具体的人,而是自我投射的幻影。”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