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赋一生(简本)
——记抗美援朝老兵、邯郸市第十五中学退休教师许慎
文/栗潔春
老人平静的走了!一个一生都在激情燃烧的老人走了!解放前夕重庆国民党特务的疯狂追杀没有赶上他,朝鲜战场上美国鬼子的枪林弹雨没有淋着他,老年时期一次次的危重疾病没有夺走他,持续肆虐三年之久的新冠病毒没有击倒他,但却被寒冬里一次不经意的小小感冒,轻而易举地一举攫走了他低矮瘦小却又坚强无比的生命……
老人叫许慎,1926年生人,四川省江油市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抗美援朝老兵,河北邯郸市第十五中学退休教师。
【黎明前黑暗里的追寻】
许老出生在四川遂宁的一个佃农家里,四岁时丧父,全家人就靠母亲在当老师的四叔家、在当医生的伯父家干一些煮饭杂活维持生活,供养姐姐、他和弟弟姐弟三人。
这时期,他在重庆精益中学读高中,严酷的现实,受进步教育家陶行知教想的影响熏陶,他和同学在校外创办了贫民夜校,免费教贫困孩子学文识字。这期间,《红岩》里的江姐曾多次教他们跳秧歌舞,还辅导他和王金波、杨俊哲表演《兄妹开荒》。只不过当时他并不知道那位姐姐就是江姐。他也是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挺进报》的外围组织,主要领导是《红岩》里的陈然。之后,他渐渐的意识到只有献身革命才是自己的人生出路。他就又投身于“反饥饿反迫害”大学生游行活动。后来经同学介绍,他加入了重庆地下党组织——“重庆市人民挺进队”。组织里有两条严格的纪律:一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时刻准备着奉献自己的一切;一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不暴露组织,不暴露同志,不暴露自己,不暴露行动。他的上级领导是娄月强,但他从未见过。直接领导是陈庭华和陈太华,上下级之间都是单线联系。1948年3月,组织安排他去巴县同学喻光前家学种菜挑粪。说是种菜挑粪,其实是一种身份的掩护,是让他协助喻光前做他幺爸的工作。喻光前幺爸是乡里的保长兼自卫队长,对蒋的一贯政策很有看法,对自己的前途也深感迷茫,只是苦于找不到光明找不到出路。在他们的反复工作之下,幺爸来了个“枪换肩”闹革命,转身加入了挺进队。从此,中共地下党控制了该地区100多人、80多条枪,保护了当地三个据点粮仓未遭破坏,更没有一个老乡上山当土匪。
1949 年的春天,组织安排他和杨昌文去监视国民党保安队长。他发现这队长只是早晚跨着手枪出操巡逻,平时只穿便衣上班。他和杨昌文就利用队长老婆在街门口树下纳鞋底的机会潜入室内,从枕头下摸出手枪,再到镇外南山委托在育才学校当小学教师的陈默姐姐保存,第二天夜里又由喻光前取走,上交到挺进队长手中。
1949年10月,解放战争胜利的旗帜直指中国大西南。解放大军即将入川。他们的任务是迎接解放,配合解放军解放重庆。临近解放的前三天,国民党部队日夜溃退。第三天夜里12点,他们趁机出动,将前三天夜里写下的“欢迎解放大军”等等标语,悄悄张贴到大街小巷。当晚快到一点,解放军先头侦察部队从李家沱过河到杨家坪,他们正好贴完标语,他和喻光前就上前联系。部队教导员吩咐他俩带路进城。一路上,他俩向教导员详细介绍了重庆城里的情况,为先头侦察部队最早进入重庆城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带路的时候,教导员还一直鼓励他俩,说“像你们这样的知识分子,最好去军大学习,将来献身祖国建设。”
1949年 11月,他被解放军 12军军大特招,集训一月后调往江津县朱沱区征粮剿匪,任转龙乡军工组组长。一天,几个老乡找到他,悄悄地告诉他,说一个土匪头子正躲在自己家里。许老大喜过望,孤身一人闯入土匪头头家里,从他床上蚊帐背后抓出,送交人民政府。回到部队后大总结,他被授予军功一次,定为正排级)。
按说,许老也应该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但是因为那时都是地下组织,不能暴露身份,他的上级和同事都先后牺牲,也没有留下片言只语来证明他的身份。所以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有被认定为离休,但他从没有后悔没有怨言。他说“和那些在黎明前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是非常幸福的!”
【青春:鸭绿江对岸的战火洗礼】
革命刚刚胜利,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高潮刚刚开启,美帝国主义就悍然在我们的邻居发动侵略战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把战火引到刚刚成立的共和国。
1950年10月25日,为了抗美援朝,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1951 年春,许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成为一名志愿军志愿军 12 军 31 师军工队的战士。
五次战役的一天夜里,上级指示他负责押运装有炮弹的汽车必须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途经敌机封锁区,照明弹不停地在天空炸响,敌机也不停的在头顶盘旋,一旦发现汽车开灯,立即送你一梭机枪子弹或者一顿炸弹,让你吃不了兜不走。10余辆车都停在公路上。怎么办?任务紧急,绝不能延误战机影响战局。他急中生智和战友们都把棉军大衣反穿露出白色里子,在车前面为汽车引路,最终顺利穿过了敌机封锁区,安全到达目的地,将炮弹分散隐蔽在村外山坡地里。
第二天,村子被敌人的燃烧弹烧着了,每家房子都起火了,他和战友们又一齐上阵,把老人孩子一个个抢救出来。
一天中午,他拿着碗正要去吃饭,敌人的榴弹炮集中射击他们驻地,前后左右的空旷地都被炸翻了,村子房屋炸毁了。队长吩咐他去东边下发通知,途中见军部俘管科翻译同志被炸伤了,浑身是血不能行走,他使出吃奶的劲,咬着牙背起翻译自己到瘦弱的肩上,穿过榴弹炮严密封锁的地段,交给了俘管科。
一次,他们后勤部队受命从铁原返回三八线北,敌人拦腰截断了必经的大路。他们只好上山朝指定方向走羊肠小道再翻越朝鲜中部用手能摸到云朵的摩天岭。一天一夜没休息,准备的炒面又吃光了,又累又冷又饿,只好在摩天岭的山巅之上找野菜来煮水吃。继续下山的路上,发现两位牺牲的战友遗体,他和战友们就强忍悲痛,一齐动手,把他们就地掩埋了,才又上路。部队到达指定地点,吃午饭的时候,他见到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听阿莫尼说他的全家都被敌人杀害了。他情不自禁的想起自己的童年,心里格外酸楚,就将满满的一碗饭都倒到了小男孩的碗里。这孩子吃完饭紧紧依偎在他身边不走了。看到孩子的衣服脏的不成样子,他就给他脱下来又洗了晒干,夜里又搂着他睡觉。直到任务下来要开拔了,他才找到村民委,把孩子托付给他们。
在许老家里,我见到了他的两本泛黄的立功证书。在立功事迹一栏写到:“押汽车负责工人上下车和隐蔽工作,汽车翻了压破了手指,不叫苦仍坚持工作,并将大衣翻穿露出白色给汽车带路,敌机封锁青川江,汽车返四十里地隐蔽。当晚返江边和汽车队联络。”短短的没有任何修饰的76个汉字,却朴素的道出了一个普通战士的不畏艰险不辞劳苦不辱使命勇于担当!
休整时,部队总结评比,他被授予甲等功臣,总政又授予国际三等功臣,提升他担任文教干事。上甘岭战役结束,朝鲜停战双方签字,他调回军部,回国在 12 军军官速成中学任教。
后来,因在前线时做过两次手术,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伤,不宜再在部队工作,上级安排他转业到老解放区河北峰峰市(现峰峰矿区)电厂任工会宣教主任、职工业校主任兼俱乐部主任,后调市政府机关干部夜校任高中语文教师,并辅导在职干部投考大学。
【奉献:在神圣的三尺讲台】
许老属于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人,他说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组织把自己拧在哪里,哪里就是自己坚守的岗位。事实也是如此,许老走到哪里,那里就有他坚实而闪光的足迹。
1956年初,峰峰市和邯郸市合并,地方建设急需各种人才。许老就自告奋勇,主动要求去支援地方建设。于是,他就来到了新成立的邯郸市第十三中学担任语文老师。组织决定由他代表学校向全地(市)重点中学进行一次的政论文教学公开课,全市各校派出代表教师听课。他的公开课获得空前成功,事后又写出专题教学论文,发至全市各校供教师参考学习。
1961 年全国中学开设英语课,学校苦于没英语老师,他就自告奋勇担任英语课老师。他采取部队速成教学法,结合英语特点,抓住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实践为主,听说读写领先,狠抓背诵以口诀顺口溜的方式突破难点,学生很感兴趣,初中未学英语的学生,进入高中由他辅导十天,可以很快跟上高中英语进度。
许老还很热爱文艺体育活动,业余时间组织了学校的师生合唱团,他亲任指挥。由他指挥的近百人参加的《黄河大合唱》,参加邯郸地(市)比赛获得一等奖。据许老的儿子回忆,许老还曾担任学校的排球主教练,经常参加省市区的比赛,拿过不少很好的成绩。当时,峰峰教育界有一句口头禅,说“一中的球,二中的楼……”这里的“球”,是说一中的球打的好,当然也包括他们的排球。
邯郸市十九中是一所新建的中学,地处彭城镇西的一个大渣山上,生源都是十三中十四中这些好学校剩下的,学生们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是一个真正的“山坡窑场”。因此,学生们不爱学,老师们都不愿意来这里任教。许老又是一番主动请缨。在十九中学,许老担任一个年级的英语课教学,每周上 32 节课,还辅导两位青年老师,一个学俄语的、一位连26个英语字母不会的地理老师改教英语。半年后,他们三位所教学生参加全市英语统考,总平 75分以上,竟然和区里好学校的分数不相上下,受到市区领导表扬。
很多优秀学子都因为英语不好而成绩不佳,考不上理想的大学。许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开设了一个免费的培训班辅导学生。中午“过不了关”的,给他们买学校食堂的饭吃。几年过去,他的培训班在彭城地区声名鹊起,生源不断。有几个学生学成后,回到矿区任教,现在有三名已经成为高级英语教师。王同学后来考上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第一名,后来还参与编写大学英语课本。初中毕业的张同学跟他学了半年多,后考上重点中学,后来大学毕业出国作了一家跨国公司的老板,在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国内几个大城市都有他的子公司。
由于在英语教育上卓有建树,许老被调到十五中学任英语组长、年级组长。
许老还把他在十九中、十五中的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记录下来,汇成一个小册子并自费打印出来又复印了几十本发给身边的青年老师。《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高考落榜的小不点,竟考上清华研究生第一名》、《挽救一名失足青年》、《蹲过“派出所”的小偷成了研究生》,……我在许老的《回忆录》中摘录了几篇文章的题目,单从这些题目中,就可以一管窥豹,看出许老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也是一个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也正是他在普通学校里做出的极不普通的业绩,许老在1985年河北省政府首届“优秀园丁”奖的评选中,被授予“河北省优秀园丁”,优秀事迹入编《一代教育功臣》。
【晚年:夕阳余晖也灿烂】
四川江油,是一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好地方,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也是许老魂牵梦绕的故乡。
退休后,许老回到了江油老家。忙忙碌碌一辈子的他,很不适应这种无所事事柴米油盐的闲暇日子,他说他不能就这样碌碌无为的混日子,他要继续燃烧自己,为自己的夕阳余晖涂上一抹壮美的色彩。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许老回到江油后,每年暑假办免费英语启蒙培训班,对象是刚入初中贫困生。每届 20 天,每天两小时,持续至今办了十一届了。我本想找一些关于许老师为教友孩子暑假免费补习英语照片资料,却没找到。但我知道,江油市的主流媒体是曾经多次报道过他的这些事迹的。
江油市的一位知情人士给我罗列了一组数字:从1995年起,到2011年止,许老在近16年的时间里,每年54名小学升中学学生学音标,中学一年级英语课。还有初中升高中考试复习,20人左右。学生人数近800人左右。
要知道!这800多的学生可是许老分文不取免费教授的啊!
而且!大部分学生升入了当地的实验中学成绩优秀。其中,蒋同学考入复旦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华为公司聘用,在深圳华为研究所任高级主管。李同学从重庆的一所名校毕业,被名牌家具公司聘为高级主管。还有的大学毕业,回到了故乡,做了英语教师,有的考为公务员政府上班。邵同学考入四川神学院学习,学成后回到江油,现已成为江油教会福音堂爱国会主席。
在这次蔓延全世界的新冠疫情中,许老和他的爱人都被击中。他的的病情远远要比爱人的病情重很多,但他强忍着病痛,一如往常为爱人端茶倒水洗衣洗脸,就像一个没事人一样。直到了2022年年底,他是在是挺不下去了,进了重症室。医生在进行插管前,询问他有没有什么话要说,可能是医生本意是询问他现在的状态咋样,也可能考虑是插管后他的意识会昏迷再交流就很难。听到医生问,他说的第一句是“共产党好!”,医生可能觉得这句话没得到自己有用的信息,就又问了句“还有呢?”许老就说了最后一句:“要相信共产党!”。然后,医生就插管了。插管的过程中,医生始终是两眼满含着泪水!后来,医生找机会跟许老的家人转述了许老的这两句遗言:“共产党好!”“要相信共产党!”并感叹道,许老是一位有着坚定信仰的老者,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老者!
曾经听许老的家人讲过这样一件事。应该是在许老八十几岁的时候吧!有一年许老回峰峰办事,正是他爱人快要过生日,他就谁也没有跟谁说,自己掐着点买好了回江油的火车票,赶在爱人过生日的当天中午回到家里,在全家人“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和音乐声中,他轻轻的敲响了家门,给爱人和全家人一个大大的惊喜。许老就是这样,和相爱相伴六十多年的老板始终相濡以沫,恩爱如初。他就是一个始终激情燃烧的人。
听着这一段平静的叙述,我却想到了一首歌的一句词“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此情长留人间!”许老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心一意的爱着他爱的家人,爱着他爱的祖国,爱着他爱的党,爱着他爱的人民。
制作: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