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敝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

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作品赏析:(根据网文改写)
1923年8月,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两人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篇朱自清的作品,结构分为三层,分别是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和文学意蕴层。这种在作品结构上的构思被朱自清运用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下简称《桨》)之中,并被鲁迅惊叹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桨》之所以优美动人、魅力常在,是因为作者有意对散文语言进行打磨,并通过语言美创造出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最终产生意味悠长的意蕴,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方面是耐人寻味的语言美:一是音乐美与色彩美相衬,二是巧用比喻、拟人、通感,构建语言美,三是化用诗词歌赋,增添古典美。另一方面是别出心裁的形象美 :一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二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还有就是含蓄蕴藉的意蕴美。
朱自清的《桨》从语言的表达、形象的塑造到意蕴的锤炼,生动传神地展现了古今秦淮河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使“我”、友人与歌妓之间形成有机联系,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同时,作品运用艺术的留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饱含咀嚼不尽的艺术之美。这也许就是朱自清散文如此动人的原因。
朗诵及音乐合成:陈岚,网名城南旧事。现为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武汉市经开区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经开区川江池千鹭之声朗诵社骨干成员。愿用声音传播温暖,用文字传递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