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品味老济南早餐
黄鸿河
老济南人的早餐,对了,我说的是50年前的早餐,其实很简单,从前经常吃过而又记忆犹新的人们应该是老人了。
何为老济南?说的简单点:一是年过花甲以上,二是在济南土生土长,三是能说一口流利的济南土话,四是懂得老济南的风俗习惯,五是知道一些济南的俚语和典故,六是居住地在历下、市中、天桥、槐荫4区和原历城县郊区及段店、泺口、北园一带。
窝窝头就小咸菜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城市居民还是吃计划供应粮,当时粗粮(玉米面、大米、小米、高梁米、豆类等)约占供应粮的70%,细粮面粉约占30%。多数家庭早餐吃棒子面窝窝头就咸菜,喝米糁插粘粥,家庭条件好些的能吃一碗炝锅手擀面或酱油香油泡馍馍。卷煎饼、攥胡饼,吃着窝窝头背起书包去上学的“熊孩子”有的是。
午餐晚餐一般也是窝窝头就咸菜,喝地瓜粘粥、棒子面粘粥、菜粘粥,美其名曰喝粥灌灌缝。充其量炖一盘大白菜或红烧茄子、炒萝卜条等北方时令蔬菜,家庭条件好些的锅里再放一点猪肉,配一碟咸菜疙瘩,这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常态,普通家庭一个月大约有20天吃这些东西。家中有灶头大锅底、铁鏊子的家庭条件会好些,大锅边上能贴一圈胡饼,胡饼硌渣吃起来香酥可口。有鏊子的能摊煎饼、卷大葱蘸酱调剂一下口味。真正改善生活一般要等到过年、过节那几天,或盼着父亲“关饷”发工资那两天享受一下生活。
那个时候家中多备大中小三个缸,大瓦缸装水,中号瓦缸盛粮食和干粮,也有的家庭是把干粮蓝子挂到梁头上,主要是控制孩子搬登零嘴,也防备老鼠偷吃;小号瓷缸腌咸菜,也有用坛子腌的。咸菜是每天必备的“佳肴”,无非是自家腌的红萝卜、绿萝卜、白菜帮、香椿芽、雪里蕻等,吃窝窝头全靠这些咸菜下饭。说起来窝头里最难下咽的是地瓜面窝头,热时黏牙,凉时邦硬,人送外号胶皮窝窝。顺便说一句,老济南晚饭喝粘粥,调侃说这叫“吃了个水饱”。
家庭条件好些的多去酱园买咸菜,那时候大街小巷到处都有酱菜店小卖部,比饭馆、粮店还要多。常卖的咸菜有酱瓜、酱豆、酱莴苣、酱八宝、腌辣椒、腌糖蒜、疙瘩皮、疙瘩肉、疙瘩咸菜、风干榨菜、龙须菜、虾油小菜、猛子虾酱、三斋脆藕、蓑衣萝卜、杂八拉咸菜等,价格也不贵。当年济南最有名气的四大酱菜园是“醴泉居”、“兴顺福”、“德馨斋”、“北厚记”。醴泉居的磨茄、包瓜、八宝咸菜最有名。兴顺福的虾油小菜、猛子虾酱是人们过年过节送礼的首选。德馨斋的豆腐乳、臭豆腐、五香豆豉最有名,不少人把豉念成五香豆“鼓”而成为笑柄。北厚记酱园的广告名气最大:酱茄子、酱瓜、酱脚丫,老济南对百厚记称为“三绝”的这三种酱菜耳熟能详,酱脚丫是对酱甘芦也叫地环的形象比喻。后来“酱茄子、酱瓜、酱脚丫”成为“剪子、包袱、锤”那样人人皆知的儿童游戏。其它有名气的酱园还有很多,像“宝源居”、“广福斋”、“东元兴”、“西来兴”、“远香斋”、“远兴斋”、“西厚记”、“徐东酱园”、“中和酱园”、“上海南酱园”等。这些有名气的酱园,都是当地老百姓的挚爱。
过去吃咸菜是为了吃饭生活,现在吃咸菜是为了品味生活。
如果说旧社会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半年糠菜半年粮”是真实写照。新中国建立后,除了1960年前后3年外,老百姓吃饱穿暖是不争的常态。当然,吃得饱不等于吃的好,穿得暖不等于穿得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那个年代也是事实。这与新中国建立在贫穷落后、战乱不断,民不聊民的时代背景下分不开。国家创业伊始,百废待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坚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绝大多数懂得这个道理。
1975年以后,生活愈加好转,计划供应粮中面粉的比例增加一半,吃白面馍馍已经普遍,称呼也开始改称白面馒头。

老济南的花样早餐
但是,甭看那个时候生活相对比较艰苦,饭菜质量粗糙,但亲情友情的幸福指数颇高。老济南们继承传统,粗粮细做,看碟下菜,讲究搭配,养成了一些用老济南话说叫“穷酸一提溜”的吃法。品味生活,苦中做乐,现在想想也是一种美好回忆,甚至今天看起来也颇有养生道理。总结起来常见的早餐吃法大约有12种:

1是香油果子(油条)沾热豆汁,老济南称豆浆叫豆汁,这样吃到肚里不油腻。若能配一碟酱瓜咸菜,味道简直好极了。我住的街上有位海哥,人很调皮爱出洋象,在家是独子,父亲解放前干过伪保长,家里开了一间小杂货铺,解放后劳动改造拉地排车。拉车是重体力活,但是收入高些,家中生活比较富裕。海哥隔三差五就到街南头小饭店里买香油果子,他经常是左手提一暖瓶豆汁,右手故意把盛香油果子的小竹筐举到头顶上,从街南头摇头晃脑走到街北头,沿街“谝啦”香味,馋得我们这些穷小子垂涎欲滴。我就多次暗下决心:等我长大有了钱,天天买香油果子吃,也怄怄死他。
2是热油饼配一碗羊杂汤,再撒上点胡椒粉、芫荽末。吃油饼喝羊汤是个典型的回民饭食,至今长盛不衰。过去西关城顶周围一带做的最有味道。那时的小青年们,不少人每月发了工资或得了奖金,都要相约三五好友去城顶撮一顿热油饼羊杂汤,高兴了还要弄两杯小酒喝喝。若再奢侈一把,要一份火烧夹牛肉,也有人喜欢称“牛肉夹火烧”,这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天花板”级的早餐消费了。
3是油酥烧饼喝豆腐脑或喝馄饨,再来个茶叶蛋,这在早餐档次中和热油饼喝羊汤旗鼓相当。差别在于一个是回民饭,一个是汉民早餐。顺便说一下:老济南的豆腐脑做的最讲究,鼓肚大瓦缸,暖被包裹配木缸盖,不光热豆腐脑做的好,而且配料齐全,什么芝麻酱、韭花酱、辣椒酱、蒜蓉米、香椿芽、芫荽梗、胡萝卜咸菜丁、酱油、香油、盐、醋等一应俱全,味道比北京、天津的豆腐脑好的多。
4是大米干饭把子肉,再配上一块炸豆腐,喝上一碗小米粥。
这四样是老济南早餐中的上品,一个月能吃上一两回解解馋。

第5是蒸包或菜蟒、菜荠馏,配一碗荷叶粥,借的是那个绿莹莹的荷叶清香味;
第6是蒸单饼卷艽菜绿豆芽,喝小米稀饭,最好是配上块“德馨斋”的蓑衣萝卜;
第7是纤子高装馒头或老面头馍馍配一碗热甜沫(烧饼、锅饼更好),再吃点炒豆瓣酱。
第8是烙菜饼、韭菜饼,整一碗西红柿鸡蛋汤。
这四样是早餐中的中品,大概平均一个月能吃上两三回,但不是每样都能吃上。吃的次数少,才让人念念不忘,想起来便口舌生津,这也是老人们喜欢怀旧的原因之一。
那时候的老面头馍馍吃起来又香又甜又筋道。菜蟒也叫菜卷子,手法是把面擀成大饼撒上馅,卷成卷两边捏口,整体放到笼屉上蒸。菜荠馏有的地方叫菜馍馍,现在这两种济南老饭食基本上见不到了。
第9是煎饼卷大葱,配上一碟蒸虾酱或虾油小菜,喝上一碗大米稀饭;
第10是热胡饼配烤咸鱼。渤海湾产的小咸鱼,一拃来长,放到花岔炉盖上翻烤,烤出油渍,酥烙渣热胡饼就着咸烤鱼,吃到口中咸滋滋的特别香;
11是玉米面窝头配豆腐乳、疙瘩咸菜,口头重的或吃块臭豆腐,再配一碗粘粥。那时候豆腐乳3分钱一块,臭豆腐2分钱一块,当年还流行一句时髦话叫,“资产阶级像臭豆腐,闻着很臭,吃起来很香”;
12是地瓜面窝头配咸菜,喝棒子面粘粥,这应该是老济南早餐中的最低配了。
后四种饭是多数普通家庭常吃的饭食。以上饭食是早餐,甚至也是中晚餐,可以混搭,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混搭吃起来那就是“百花齐放”了。
当然,老济南还有不少早餐,如糖饼、煎包、油炸糕、江米团、鸡蛋包、煎饼果子、炸炉箅子等,只是享用更少,就不一一列举了。
2024年12月26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