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聚富生平
贺聚富,曾用名巨富、还保。1935年农历十一月初八出生在山西省离石县高崖湾村一个贫苦、善良的农民家庭。2004年农历十一月初八,在本村家中去世,享年70岁。
贺聚富亲生父母,在他7岁时,因家境贫困,将他过继给堂叔。养父贺德银,养母离石王家沟村王氏,二老膝下有姐贺华英、弟贺聚富二人。养父母视他为亲生,竭力供他读书至完小毕业。上学期间,他勤奋好学,才智聪明,品学兼优,一直担任班长,深受老师的器重。放学回家经常帮助养父母担煤送肥,养成了热爱劳动、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和生活简朴的习惯。
青年时期,他思想一直追求进步,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于1952年在瓦窑坡乡任团支书,并积极投身于农业合作社运动,1954年任高崖湾村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1954年农历腊月与本村李俊林结婚,育有三子二女。195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带头给国家交售征购公粮,把养父母多年来节余下防灾的黄豆、绿豆、小麦、谷子卖给国家,成为全村售粮最多的农户。
1956年5月,组织上推荐他去西北182队第三地质队工作,曾出席了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劳模大会,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62年响应党的号召,返回家乡参加农业生产。
1963年,他担任高崖湾村党支部书记后,革命的精神更加旺盛,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团结同志,带领群众,为改善本村的生产条件,修梯田、挖渠道、打水井、植树造林,做出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逐年递增。70年代初,就率先为本村通了电、安了电磨,方便了群众。文革期间,他坚持党性原则,没有参加任何派性活动,在开展工作困难的时候,自己买了柳条,学会编织筛子。工作正常后,他抓班子建设、抓农业生产,仍为改善本村生产条件而努力操劳。尤其在他担任支部书记期间,他高瞻远瞩,推荐十多位知识青年上学和参加工作。
1972年任田家会公社高崖湾煤矿党支部书记、矿长。他为了让全村群众过上衣食温饱的生活,在原田家会公社领导的支持下,组织了一支由全公社各大队青壮劳力组成的打井队,于1972年开始打井挖煤,没有资金就以个人名义,向东关、瓦窑坡借款5000元动了工。当打井一年多未见煤时,一些领导同志关心他,担心还不了钱,他说我卖掉窑洞也要打井挖煤,让全村人富起来。在打井开煤矿的二年多时间里,煤矿无钱架电、安泵和招待技术人员,他就一面继续求借,一面用自己家中的粮食支援煤矿,终于在1974年8月挖出了第一桶煤,创办了全县第一座社办集体经济煤矿。他在任十余年间,为国家实现利润137万元,群众收益分配大大提高。在这期间,依托煤矿集体经济,先后修建了煤矿和公社办公楼及塑料厂、饮料厂等社队企业,又办起了焦化厂。他注重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带领技术人员研制成功了“LL型”改良炼焦炉,在全省推广应用。
1986年4月任田家会镇焦化厂厂长。5年间,焦化厂产品由冶金焦发展成铸造焦,产品被评为吕梁地区优质产品,被天津口岸定为免检出口产品。五年间,焦化厂累计实现利润230万元,上缴税金110余万元。他在煤矿、焦化厂期间,为田家会社队企业、民营企业还培养了十几位企业家人才。其间他于1987年和1990年分别当选为离石县第八、第九次党代会代表,1990年又被确定为政协离石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91年5月被提拔为田家会镇副镇长,1993年9月为田家会镇副科级调研员,1998年12月退休。
他一生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粗茶淡饭、苦度一生。他与老伴相依为命五十年,很长时间住着破破烂烂的扇子口窑洞。因公出差时,总是拣便宜的房子住,能为集体省一点是一点。吃饭从不讲究,每天吃饭,少不了萝卜、山药蛋。经常二十四小时住在企业,吃饭往往要家人送去。从未穿过一件贵重衣服,一身农民打扮。1991年他被提为副镇长后,当天就给企业移交了办公室和公用小汽车,自己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在他离开企业时,企业无外债,他也不欠企业分文。
那些年,他管理经营的镇办企业,是全县赢利大户、纳税大户,每次上级奖给他的奖金,都要平均分配给企业的管理人员,有的同志问:奖给你个人的奖金,为啥分给同志们?他说工作成绩是众人努力的结果,应该大家享受。多年来他废寝忘食地工作,落下了一身的疾病如胃病、糖尿病、甲亢、脑血栓等,造成了晚年生活质量的下降和身体的衰退,但他从未找组织照顾。
他是党的好干部,也是家庭长老的楷模。他尊敬老人,关爱儿女子孙,对儿女政治上关心、学习上关爱、生活上关照、工作上严格要求。五个子女都成家立业,全家和睦相处。他经常给子女讲做人的道理,也讲做事的方法,既要求遵纪守法,又鼓励开拓创业。他教导子女要清清白白做人,诚实守信,做好本职工作。
他在四十多年的革命工作生涯中,为党和人民付出了毕生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和褒奖。1982年2月、1989年5月两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2月以正式代表参加了中共山西省委第六次代表大会,多次被吕梁地委、行署授予优秀农民企业家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贺前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