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579》「飘舞的剑」(7742辑)

晨间寄语
纪念与怀念相近同意,但使用上有所划分,普通定义上是纪念有共性的意思,而怀念则指个人行为和主观的思维方式。共性的,带有价值观和社会意义。个性的,偏重于个人色彩和感情上的倚重。
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国家、社会、集体、家庭是人生活生存中的基本要素,要实现个人的价值需求,必须置身这些基本要素。否则,一切都变得虚无和渺茫。和尚在庙里打坐念经,看似与世隔绝,远离红尘,而没有了香客和朝拜者,也就没有了和尚与庙宇存在的名词。离开了农耕五谷,所有的斋行信奉,本身飘渺,同样变得虚无。
人是跟风和讨好的,有立说,说那样会脱离苦海,谁会愿意靠近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于是,立说的人有了依据,在立说里找了许多的人为苦难,加上某些臆测和想象,对人进行劝解劝诫,有了道理,谁会不听?表面上,各人都有自己的主见,可心思里,谁都想避讳不测,这是人之常情。
立说的形式需要共性。某些典故、自然界的不定、人遇的无法解释、社会实践中的无助无奈和伸引,导致人在立说中似乎看到了期许,立说又在无数遍的撒布中,便成立了。所有的节日和故事,不就是这样来的吗?人在做天在看,隔空有话,信不信由你。
我们在约定俗成里一路前行,虽然不见得人云亦云,但习惯了的,就去做,形成一种自觉和不自觉。纪念和怀念,有它的现实意义。国家把清明节的假日固定下来,就是尊重人的纪念和怀念。先老后小,这是中国人的礼仪。清明节不用大张旗鼓,那是每个心底里的结,不为过节,只为要做,前人兴后人跟。这样的纪念本身就含有强烈的怀念意义。那些虽然故去,但却是自己这一生肉身来源、生存影响、价值树造、乃至传宗接代不可或缺的心中形象、见过的和没有见过的,去纪念、去缅怀。不做,这个结、这个坎,过不去。这,应该是清明节的本质所在,对吧!
新的一天,早安!
2025.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