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级、地域、时间的关系
在天体运行中,引力随两物体的远近距离发生变化。地球对某个行星来说,在近地点重合,引力大,震级高。在远地点重合,引力小,震级也小。在公转的椭圆轨道上,任意地点的引力都不是相同的,地壳岩层的组合结构不同,抗力也不同,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也不一样。同样的能量,在岩石结构强的地方破坏就轻,反之则大。
根据地球的自转,地球和太阳及某个行星的重合,重合点在什么地方,在有引力的一方相反的地点就是地震点。地球绕太阳转,一直对应,是固定的,只是对应点随地球季节而变化。和某一行星重合,有一定的时间,由时间和地球自转来确定地震点。地震过后,还有部分能量积蓄在岩石下,在一定的时间内释放,这种地震还在原来地方,由强到弱至消失。
地球的旋转面和太阳形成的倾斜角是23.5。,以这垂直为中心,向北和向南移动23.5。(根据地球自转的回归线角度),再画二条平行线,在这范围内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地方,在地壳的板块断裂处,破碎带,海陆交点处最为突出,根据世界地震分布图,地中海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正好在这个范围,这不是偶尔的重合,这是太阳、地球、星球三点成一线的连接点,也是地震点,这是多方研究地震规律的证实。由此断定:在地球的两极和纬度60。以上地区不会发生大中型地震,即是有也是微弱的,是其它因素引起的。
十、地震预报的途径
1、用磁变、气象异常、动物异常、地球的角速度变化,可做短期预报
动物异常,地下气体变化,地光、地声可做临震预报。
2、通过计算,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多大的地震,要求太阳、地球和行星的重合点,重合时地球自转的对应垂直位置,这个位置的反向地点就是地震点。
3、结合天文测量观察重合点进行地震预报。
4、做天体运行模型,实行天体运行超前X天,观察重合点,预报全世界各地何时将要发生大小地震,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
有一点还需要说明,地球、太阳和行星重合点,地核分内移和外移(相对太阳),发生的地震点是不一样的,内移地震点在地球外的一方,外移地震点在地球内的一方。
十一、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和地壳的垂直及水平运动
由于引力加大作用,地震时,地球被吸引自转速度起了变慢现象,使地球在椭圆轨道上发生弹跳现象,这种速度的变化和弹跳现象,待引力过后又恢复正常,岩浆的碰头峰击撞地壳是垂直运动,由于岩石的振动,迫使地壳岩石上下波动,在地壳表面形成了有方向性的水平运动,像一块石投入水中,石头对水面的打击力是垂直的,水波以打击点为中心向周围推动,成了水平运动,运动力向远方越来越小,地震时,震源就是打击点,透过地壳是垂直运动,推动岩层水平运动,离震中近强度大,离震中远强度就小,
十二、太阳上的活动与地震的关系
太阳、地球、行星运行到一条直线上,地球的负荷加重,太阳对地球增大引力时,地球上发生气潮、汛潮(月亮的作用除外)、固体潮,地核的移动出现磁扰,发生地震,这种引力对太阳起了反作用,由于太阳是高温的热液态球体,太阳出现日冕及耀斑现象,这是引力对太阳起的热潮作用,与地震同时发生,耀斑大小随引力而定。其它行星和行星相遇也能引起太阳上热潮爆发,和星震(木震、金震、月震等)各个行星的振动在太阳上都有所表现,太阳上的热潮变化是各个行星振动的总和,所以地球上的地震与太阳热潮只能部分对应。太阳上风暴活动周期是11年,这11年正是九大行星基本上运行在一条线上的周期。
十三、引力有多大
行星间的引力有多大?它能使地核移动产生地震吗?有的人不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自从牛顿发现引力定律后,两物体间的吸引力有了计算依据,解决物理学中很多问题,使人造卫星、导弹发射有了计算根据,引力应用在地震学上揭开了形成地震的秘密。
地核的质量是1881X1017吨,岩浆对它的浮力是77463X1015吨,余110637X1015吨,这个力被地核转动的惯性,产生的动能克服了,使地核处于地球的中间而不下沉,容易被引力牵动,象船在水中一样,推动船的力比船的重量小得多,可驱使船在水中运动。
各行星和地球相遇时,增加引力,作用在地核上,产生震级为:
行星名称
地球和行星相遇时引力(吨)
地球产生地震的震级
水星
2038×109
5.8
金星
1153×1011
7.7
火星
64×1011
6.4
木星
82×1013
8.4
土星
119×1012
7.7
天王星
224×1010
5.8
海王星
7041×108
5.5
冥王星
721×106
2.5
小行星(r200公里)
7306×104
1.5
以小行星的引力7306X104吨为基数定为1.5级,引力增加10倍,震级增加一级,和现代确定震级的方法相同,在太阳系中,除.........。
卢化南
1975.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