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当四月的微风带着丝丝缕缕的哀愁,轻轻拂过大地,我们又迎来了清明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带领着学生,踏上了一段追思之旅,去缅怀那些在抗战时期为支援抗战而牺牲的普通却伟大的老百姓,去探寻那闪耀着光芒的红灯精神。
成村,这个看似平凡的村落,在抗战的岁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红灯市场承担了特殊的使命。全村的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积极投身到为根据地战士制作军鞋的工作中。一间间简陋的房屋,成为了充满温情与力量的作坊。昏黄的灯光下,大娘们戴着老花镜,飞针走线,那密密麻麻的针脚里,缝进的是对战士们的牵挂,是对胜利的期盼。大爷们则忙着裁剪鞋样,他们粗糙的双手,在那一张张皮革上,刻下的是对革命的坚定支持。孩子们也不闲着,帮忙递工具、整理线头,捻毛线,搓麻绳,小小的身影穿梭在大人们之间,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制作好的军鞋,只是支援抗战的第一步。更为艰难的,是将这些物资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运往交城山根据地。运输,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大路不能走,因为沟口有日伪军严密把守,稍有不慎,就会被敌人发现,不仅物资会被抢走,生命也会受到威胁。老百姓们只能选择在漆黑的夜晚,攀越悬崖峭壁,从荆棘丛中穿过。夜晚的山林,阴森恐怖,偶尔传来的野兽叫声,让人毛骨悚然。陡峭的悬崖,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渊。然而,为了让战士们能够穿上温暖的军鞋,吃上一口饱饭,他们没有丝毫退缩。
在那些漫长而艰险的运输途中,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的百姓,因为山路崎岖,一脚踩空,坠崖而亡;有的百姓,在穿越荆棘丛时,被尖锐的刺划破了皮肤,鲜血直流,却依然咬牙坚持。更有甚者,被敌人发现,面对敌人的枪口和残酷的审讯,他们宁死不屈,最终被残忍地杀害。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吓倒勇敢的成村百姓。他们如同顽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人倒下了,另一个人立刻顶上去。正是凭借着这种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他们源源不断地把物资运送到了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站在这片曾经洒满热血的土地上,我和学生们的心情无比沉重。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老百姓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急促的呼吸声和坚定的脚步声。这些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他们就像一盏盏红灯,在黑暗中照亮了抗战胜利的道路。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人们。值此清明节之际,让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激之情,向这些普通而伟大的老百姓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作为老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我要将这段历史讲给更多的学生听,让红灯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能想起那些在悬崖峭壁上负重前行的百姓;当他们在生活中面对诱惑迷失方向时,能想起那些宁死不屈的英雄。
风,轻轻吹过,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和学生们静静地伫立着,心中默默许下承诺:传承红灯精神,不负先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图片:覃俊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