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580》「飘舞的剑」(7747辑)

晨间寄语
我现住在一个小镇附近,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城乡特色兼而有之。小镇边上有个广场,平日供给人们停车休闲娱乐锻练。每逢星期六,便是集日,农产泊货、生活物资样样齐备,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
这里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广场变场坝的特点之一,牛肉摊比其他肉类摊多。卖肉人有自己的特点,右手操刀,左手持着磨刀棒,一边左右手荡磨着刀,一边念念有词,都在夸自己的牛肉天亮前杀,天亮了就来,不信你摸,牛肉还热和着。那牛的各个部位全分类,肌腱是肌腱、肋肉是肋肉、肚切块、肠分节、牛头蹄子烧刮洗得如实洁净,看了就想买。光是那肉案摊边,临时搭起的帐篷式牛杂汤锅就有好几处。那大铁锅滚汤里的浮油和牛肝肚肺片、在汤里的翻动中,发出诱人的香味和眼馋劲、加上锅边人端着大碗,呼噜噜的声响和嘴动筷子扒,哪怕没有桌椅板凳给你坐着吃,不由让路人都想蹭上前去来一碗…。农贸市场上有的,这里都有。
到这里来,叫赶场。几次下来,感觉这里的人有一种莫名的憨直,这种现象其他地方少有。举一例,眼下正是香椿上市之际,一排地摊都在卖香椿(也叫椿芽),陈色差不多,明知别人15元一斤已经在卖,隔壁那位还在叫20一斤,那位更狠,少30一斤不卖。我问:你不怕人家卖完了你的卖不出去吗?彼答:它卖它的,都卖完了,就会有人来买!我无语。
有个现象其他地方也没有,普遍卖出的盛物帒比别处好。到农贸市场购物,把东西拎掉出来的事常见,这里不会,那塑料袋的质量个个好,一把蔬菜给你一个拎不坏的塑料袋,稍多点,还给加。这就是少数民族的憨厚、朴实、直。说什么是什么,这么做了就不那么样,没有半点弯弯绕。
我们在一处夫妻摊位上买了些包谷饭和酸菜,那男的拿了一大把蒜苗递过来,说是自己种的,送我们。不夸张的说,他这蒜苗在菜市场,两棵就能管1元钱。我们说要不了这么多,硬给。他们说卖完了好回老家去上坟。
是的,清明节快到,我们地方中唱孝歌、也是土话讲:“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丛层”。
这夫妻俩,云南镇雄人。从云南来到贵州这个民族小镇,打拼近20年,在山边挖了生地(开的荒地),春种秋收,再以自种蔬菜制成酸菜、蒸上包谷饭、带上葱姜蒜佐料,路边摆个小摊,养活一家人。我们在一问一答中,感觉到夫妻俩的自给自足。那脸虽黑但却绽放出不愁生计的微笑,笑意里充满着对生活的期盼。我再问:老家好还是这里好?哪里都有好的一面,习惯了都好。答得多好啊!但是老家是根,这里是叶。为了枝繁叶茂,还得继续打拼。怎么打拼,也忘不了宗祖先人,哪怕山高路远,清明节到了,也要回到老家去。
这就是家乡愁故里情,远虑、近思,还有那中国人浓浓的传统、和传承……
新的一天,早安!
2025.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