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歌丝语
文/牧夫
1.老酒
小河静静地流淌着
一年又一年
一年又一年
小河里有我的歌
小河里有我的泪
小河里有我的鱼儿
小河里有我的虾儿
小河流淌着我的童年
小河里有我很多故事
在小河流淌的岁月里
渴了
喝一口清清的水
醉在我所有的乡愁中
直到有一天
我发现
小河里的水浅了
那瓶陈年老酒
也轻了许多许多
2.布鞋
我穿着
母亲戴着老花镜
一锥一针牵引着麻绳
做的千层底布鞋
行在人生的路上
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
脚印上编织的网络
是神经交感元的一个个“结”
3.一块红砖
一块红砖
溢出岁月的流彩
这块砖见证了
迎娶嫂子的喜庆
这块砖揉进了
姐姐的初恋
这块砖
拥抱着
妹妹三好学生的奖状
少年的我
与这块砖
诉说着梦想的打算
这块砖
既见证了生活的艰难
又见证了情浓的香甜
那一年开街拆了老屋
父亲双重挂号
寄来了这块老屋的红砖
4.乡音
清晨
一只鸟儿落在窗台
用乡音把我叫醒
这远道而来的小精灵哟
从故乡
为我衔来一棵相思草
5.老井
老屋的门前有棵老槐树
老槐树下有口老井
春天从井里捞出太阳
夏天从井里捞出月亮
秋天来了
就会捞出星星
奶奶说
这口井连着东海龙王的龙宫
逢旱时
乡里人就会在老槐树下拜龙求雨
祈望能有个好收成
6.鏊子
三块砖支起的鏊子下
燃烧着柴火
母亲
将擀出的烙馍放在鏊子上
七岁的我续着柴禾
母亲翻着烙馍
我续着柴禾
烙馍在馍筐里增高
生活就是鏊底的火
生活就是鏊上的馍
如今已不见了鏊子
可我还是想吃
母亲烙的杂面馍
7. 老槐树
每次的别离
母亲都会在老槐树下
目送我走出村口
直至身影消失
每次的归途
我都会想到
六百年前
洪洞县老槐树下的大迁徙
从一棵老槐树到另一棵老槐树
时空的穿越是一条直线
情感的穿越
把直线弯成了一个圆

*.附水深不语点评:
根有多深,作品就有多厚;爱有多浓,文章就有多美!牧夫老师对母亲、童年、乡情是有着难忘情怀的。这一组《短歌丝语》如山水田园的歌者,其字里行间饱含着爱意浓情,看似简短,实则厚实饱满,神采上又能飞扬起来,牧夫老师笔下记忆中的那条小河,那棵老槐树,那口老井,还有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兄弟姐妹们一起共度的岁月,像老电影一样的引人入胜。
这期的散文诗极具画面感,带入感,非常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共情。
古往今来,关于童年记忆的名篇数不胜数,但要写好这一题材其实不易,但阅读牧夫老师的《短歌丝语》系列诗后,仍不禁眼前一亮,虽非蹊径独辟,然也新意颇多!“为卑微刻风骨,给平凡着精神”,是本期散文诗的最大亮点。
牧夫笔下的“童年”,是草根式的,接地气,通人情,易共鸣,“老井”“老槐”“小河”,母亲的“千层底布鞋”等……牧夫老师选择这些寻常事物作为意象,以喻童年和青春,亲情与乡愁,这是诗人的匠心独运,也是其人文观念的具体体现。其实在水深不语读来,这些意象“看似寻常最奇崛”,在牧夫老师的笔下,所有平凡的人物与景致都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这也是老师呈现给读者的人世间别样的美丽,这种美丽,迥异于“高大上”式的矫情,而是极富烟火味的温馨,因而也最易打动人心!尽管老师记忆里的那条“小河里的水浅了”,“那瓶陈年老酒也轻了许多”,但那缕挥之不去的乡愁却是更浓更深了……诗,是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苦恋!与其说《短歌丝语》是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苦恋,勿宁说它是牧夫老师对生活、对未来的思考与热爱。
我从内心感叹:牧夫老师用他多彩的、童真的、抒情的文笔,把记忆中的那方山水和亲情与乡情捧献到读者面前,读这组短诗,可以静心可以养心,当然也可以神游放浪也。
牧夫老师用感恩加质朴的心,记录了他曾经历过的酸甜苦辣,人物故事,以及自己的内心思考,读他的文字,可以让我们再次相信,世界是温暖的,文字是温暖的,那种生生不息的热爱与乡情一直都隐藏在时光深处,从未离去……




